彰显学生个性 引领文本细读

时间:2022-07-04 01:45:56

彰显学生个性 引领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的内容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个人认为:要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只有师生共同进行文本细读,贴近文本的意蕴,才能发展阅读主体的创造力。

一、潜心涵咏,推敲词句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谈不上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必须对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字里行间的用意,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辨批注。让他们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说中得。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在学生推敲字词中,加以指导、点拨,拓展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桥》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还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可让学生用心体会洪水急速上涨的危急画面,配以动态的录象画面,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第15~27自然段有关“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描写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两个“吼”字做文章。先是老汉的第一次“吼”,为何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而第二次“吼”,他却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读到最后四段时,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他们俩是父子的关系。这样的结构安排与平时所学文章的过程叙述差异在哪里?在独特的结构安排中,感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两个“吼”字进行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和不容争辩等,感悟老汉对儿子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验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达的不同涵义,在情感上深化了自己的认识。

二、深刻思考,还原生活

记得沈大安老师说过:“ ‘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学生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时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通过阅读会领悟到怎样的意义呢?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者要紧紧围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让学生重构故事。师:“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那么,父亲又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到底谁说得对?”课中,教师环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矛盾来训练“说话”,学生用自己独特体验来感受文本语言,内化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表达出来;让学生积极发言,说得顺理成章,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熏染学生的情感。

细读文本既要投情入境,又要还原生活。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就会有更深的感悟。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在你生活中,像母亲这样的爱,有吗?”“父亲的爱,那种类似‘糟糕透了’的爱,有吗?”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例举了一个个感人的例子。通过读和说,学生的语感逐渐培养起来,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了升华。

三、知人论世,纵横比较

语文专家建议: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首苏轼的诗词。如教《题西林壁》时,教师可以查阅许多材料,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分析了写作背景,剖析了诗文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阅读了吴小如先生的鉴赏文章。这首七绝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在一起。这首诗描写自然景物,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诗中字面意思浅显,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课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习,探讨诗的含义,交流讨论的心得。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学生明白: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真切感受诗文带来的审美情趣。

如一位同事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是苏轼的诗,同是苏轼的失意之时所作,同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细心考究,不难发现,两诗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教材在选编时,编入的专题是不一样的,选编的意图也有区别。静观教学现状,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对单篇诗词的教授持有热情,很少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纵深的比较,或是对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有较深入的联系研究,以致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形成不够全面的理解和观点,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我觉得在文本细读中,如果注意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欣赏时觉得有趣味,有感悟,相信他们必定会快乐地游走在语文课堂的海洋里。

上一篇:作文巧导出华章 下一篇:班级漂流日记本《石榴班史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