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切入 寻找突破

时间:2022-07-04 01:17:51

摘要: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从一个角度谈出个人的浅见,肯定有不全面,甚至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愿能给同仁们一些启示,用我们的智慧寻找出更多,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不断拓宽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视野,也还给学生更为多彩,更为自由,更易接受的语文学习天地。

关键词:题面;特征;中心;背景;阅读;文体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88-01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二十年,还记得刚走上讲台时的情景,当自己在课堂上不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时的那份尴尬,那份焦虑,至今印象深刻。后来,有幸接触到了一些优秀教师,看到他们驾驭课堂的技艺那等娴熟,在仰慕之时也激起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经过个人的努力,我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同行们的关注、热捧,亦或是崇拜,直到后来被县教育局命名为“教坛新秀”,但我清楚,那只是我对于某一册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细研后而得到的一丝回报而已,平时的教学根本达不到那几课的效果。在深知自己的“底细”之余,总想寻找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二十年来只是酝酿而一直未果。

2009年12月中旬,扬州市教育局组织了“市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我奉命参加,两三天时间,我全程参与了7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及为此展开的评价活动,说实在的,每节课都有我学习之处,每一位专家的点评更让我获益匪浅。回到自己的单位后,时不时拿出自己的笔记来深思,研究之余,觉着有必要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获结合优秀教师、专家们给我的一些启发,拟作下面的一些尝试:

一、 从题面切入寻求突破

宝应实验初中徐连书老师的《幽径悲剧》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教者抓住题眼“悲剧”,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且深述“越是美的东西受到毁灭,其悲剧性越强”。由此,他依据戏剧中多幕剧的特点,设计了“三幕”教学法。【第一幕】藤萝生前之美,【第二幕】孤儿在风中微笑,【第三幕】谁的眼泪在飞。【第一幕】的教学,徐老师让学生阅读文中描写古藤萝的优美的句子,读中每名学生都领略到了藤萝的生前之美,同时也油生出对藤萝的爱慕之情,这就为【第二幕】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这么一株美藤萝却无辜受到愚氓的戕害,当残留在枝头的那段藤萝在风中似在微笑时,课堂上的每一个人的心都像似被揉碎,内心的被刺痛感,怜惜,暗怨之情顿想爆发,这无疑引发了学生们的情感上的共鸣。在无助、无奈之时,人们只得在内心为藤萝流泪,于是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第三幕】的教学,我想此时不仅仅是作者在流泪,课堂上的学生、老师、专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之动容。文章的主旨也在人们的情感跌宕中渐渐显现,突兀。这样的切入,并围绕此所作的设计,难道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好的有效突破吗?

二、 从特征切入寻找突破

邗江实验学校的郭迎春老师在教学《童年的朋友》时,为了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学目的,她采用了这样的一种设计:在让学生通读文本后,紧紧抓住对人物外貌描写这一点,让学生圈画出所有相关的句子,并从“文学家善于用色写人”作启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对外祖母用得最多的色彩的词语,毫不费力的同学们就找到了“黑”,郭老师牢牢抓住“黑”这一特征,从黑头发,黑眼珠,黑衣服,黑鼻烟壶等入手,引导学生很轻松地就剖析出了外祖母其人的朴实、健康、年轻、明朗等个性。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得来又是那么的容易,这样的突破会让“外祖母”这一形象永刻学生的心底,并永远熠熠生辉!

三、从中心句切入寻求突破

笔者在教学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时,事先考虑到:一、文章的篇幅长。二、文章的内容相对于我所教的学生来说难于把握。于是在备课时,我依据文中的一句入学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自豪。”对此我稍作改动后,使之变为“今天我为北大而骄傲,明天北大因我而自豪。”除让学生更易接受些外,更主要的是围绕改动过的这句话,我做出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初读文本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为什么为北大而骄傲?北大有什么让我骄傲的呢?”学生很快找到了“北大图书馆”,“北大的人”。接着我又提出“明天北大为何因我而自豪呢?”学生终于读懂了“我是不系之舟”的含义。这样的切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他们把握文本,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从背景切入 寻找突破

在教学冰心的《小橘灯》一文时,对于小橘灯的象征义的揭示是一难点,如若牵强附会,显然课效不会太好,如能结合时代背景切入,那会容易很多。对于当时还处于黑暗现实中潜行、苦寻的人们来说,小姑娘身上所具备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不正是人们所需的那份光明吗?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需要借助背景的切入来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何不做点这样的尝试呢?

五、从阅读切入寻找突破

笔者认为:带领学生阅读是初中语文实施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或是忽视或是轻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我所理解的“此阅读”非”彼阅读”。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文本,大多数教师会认为那是“耗时”之举,“与其这样,还不如多讲授些东西”,甚至有的人会认为那些多种阅读方式是为了“公开课”的花哨,纯属“虚有”,等等高论让人难以苟同。回归语文的根本,单从语言的表达作用这层意义上看,“语”即口头表达,“文”乃书面表达,设立语文这一课程的目的,恐怕就是要通过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吧。就我所处的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说”、“写”都不连贯,不简明,不得体。就其“根结”,我认为至少跟我们的基础教学有关,因忽视或是轻视了阅读教学,所以学生们不会“语”,当然也就不会“文”了。其实阅读的功能是巨大的,除了上述之外,我还认为它可以作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每每教学诗歌亦或文言文时,第一课的教学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读”,“大声读”,“多种形式地大的读”,直读到学生们有讨厌到来了兴趣止,这时不要管他们懂还是不懂,我不追求“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效果,只知道趁着他们的兴趣还在时“打铁”效果也还不错。

当然,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从一个角度谈出个人的浅见,肯定有不全面,甚至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愿能给同仁们一些启示,用我们的智慧寻找出更多,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不断拓宽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视野,也还给学生更为多彩,更为自由,更易接受的语文学习天地。

上一篇:论美在数学中的体现 下一篇:优化策略抓落实 瞄准重点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