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餐”撞击“快餐”:“快慢”不必拘于一格

时间:2022-07-04 12:10:03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促使“快餐”逐渐成为一种饮食文化。据说正流行于国外的“慢餐运动”由一位意大利人发起,初衷是抵制快餐及超市文化的冲击。而对于国人而言,“快餐”和“慢餐”,究竟谁对健康更有益?

当“快餐”站在营养学的天平上

“快餐”概念的引入似乎是源于1987年11月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厅在中国北京的开业,其实中国的传统早点和小吃都可以排入“快餐”之列。然而,西方快餐的东进更完善了就餐环境的舒适、卫生、规范等经营理念,对我国的饮食业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

毋庸置疑,不管是什么种类的“快餐”,都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或许某种“快餐”的这种营养素含量高,而那种营养素含量低。所以,如果一并地指责某种快餐是“垃圾食品”,则有失公允。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关注的问题是:吃“快餐”的是哪些人?他们怎么吃,吃多少?如对于肥胖者而言,吃的数量过大、次数过多,就会发生营养过剩,从而导致“三高症”等疾病;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经常一日三餐以“快餐”为主食,既可能因食品的种类单调而导致营养素缺乏,也可能因能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而发展为“小胖墩”;也有人因进食过快,致消化不佳,进而产生营养不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也难以尽述。

“快慢”无标准,意识高于形式

“慢餐”较之“快餐”,其摄食的优点显然是:进餐时间较长、细嚼慢咽、轻尝缓味、从容不迫,既有益于消化吸收营养,又显示餐桌文明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种优雅内涵和高度境界。看似“快餐”和“慢餐”在形式上的差异在于就餐的速度和时间的长短,其实两者的本质区别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可言,也很难将其定量化。因为个人的习惯不同,个性化的差异很大,5分钟、10分钟快不快?半小时、一小时慢不慢?吃饕餮盛宴、满汉全席要半天甚至一天,这是享受还是难受?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解读,不管是就餐的时间、场所、食品有何不同,都应该有“慢餐”的理念和意识,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摄入、消化、吸收。而“囫囵吞枣、狼吞虎咽、饥不择食”等在先人的词典里从来都是形容饮食过程的贬义词,是要努力避免、坚决反对的现象和场景。

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慢餐不慢、快餐不快”之际,才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科普理念深入人心之时。如果我们掌握和运用正确的营养知识和科学意识,就能保证各类营养素的摄入,从而维护机体的健康。

上班族的三餐“快慢曲”

早餐:早起准备,不陷入“快餐”尴尬 早餐要少而精,尽量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全面供给。早餐不宜过饱,否则容易对肠胃造成过重负担;不能不吃,否则会导致胃部不适甚至溃疡、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胆囊疾病,还会影响胰脏功能;要避免“边走边吃”,以防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早上提前20分钟起床,准备和享用早餐,避免“快餐”的尴尬。

午餐:展现“慢餐”态度的重要一餐 中午时分,早餐摄入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饥肠辘辘地等待新的能量补充,而整个下午甚至到傍晚的能量都需要午餐来提供。所以,午餐一定要吃得好、吃得饱、吃得“慢”,不能敷衍了事。如果经常用“快餐”打发,不益于人体营养素的摄入,是对健康的不负责。

晚餐:最容易却最不应成为“超级慢餐” 就一天的能量分配,晚餐约占总能量的30%(午餐40%),理论上应比午餐吃得少,但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晚餐经常会成为“超级慢”的饕餮大餐,持续3~5个小时,导致营养过剩。长此以往,对人体有害无益。建议体重正常者,晚餐七分饱;需要减肥者,晚餐六分饱,而且根据需要逐步减量。

上一篇:基于VHDL的可逆计数器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护肤有方法,医生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