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时间:2022-07-03 11:57:14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摘 要】为了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通过在吉林农业大学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650名学生,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CS)进行测查。发现研究组的自我意识在年级,生源地,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健康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学校环境的相对闭塞性造成了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打击。这时就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冲突,自我激励和自我否定在他们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对抗。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比较偏激的思想,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走向危害社会的不归路。李焰、赵君认为自我意识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首要因素;王佳欣、陈健芷认为内在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孙阳春,范智勇认为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紧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王冠军、郑占杰等人认为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性;熊亚刚、张秀春认为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可以有效地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则是研究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以此了解该群体的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吉林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四个学院分别是人文学院(文科)、信息技术学院(理科)、工程技术学院(工科)、动物科技学院(农科)的学生。共发放问卷650 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其中男生272名,女生284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我意识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SCS)来测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包括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该量表共17个题项,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蒋灿(2007)对英文版量表进行修订和施测后,结果表示各分量表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均在0.70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因此作为测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工具是稳定可靠的。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ah α系数为0.76。

数据收集工作由本研究小组成员完成,测查前对学生给予相关说明,集中填写,当场收卷,答题时间为5分钟左右。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在年级上的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在自我意识量表的私我意识维度和自我意识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的私我意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MD=1.67,p

(二)自我意识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的差异

自我意识量表的私我意识维度和公我意识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生源地学生的自我意识差异显著,城市学生的公我意识和自我意识总分高于乡镇学生;私我意识方面城市和乡镇学生差异不显著。如表2所示:

(三)自我意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独生子女的公我意识和自我意识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私我意识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如表3所示:

三、讨论

(一)年级差异

在自我意识中私我存在年级差异,大一私我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一的公我意识也高于大二大三。韩进之、杨丽珠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水平与高中生基本处于同一级水平上,大二大三学生自我体验平均分低于大一学生。这表明年级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可能是自我体验维度起主要作用。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一切都是全新的,需要适应生活、学习上的改变,所以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变化,更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对应的自我意识的得分就较高;大二大三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对身边事物和自己的变化也就不再那么关注,对应的自我意识的分数就低于大一时期。

(二)生源地差异

城市学生和乡镇学生在自我意识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城乡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城市学生从小就在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和鼓励下生活,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表现为公我意识分数和自我意识总分较高;乡镇学生生活的圈子相对较小,别人对他们的夸奖和鼓励也相对少一些,所以他们相对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为公我意识分数和自我意识总分相对较低。李晶、翟敏等人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分值越高,自我概念分值越低;王佳欣、陈健芷认为农村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更多的困扰。以上两篇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城市学生,这与本研究相符。

(三)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自我意识总分都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全家人的关注下成长的,这使他们习惯化的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习惯化的关注自己的内部感受,所以在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自我意识总分都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葛爱荣、谢雪梅认为独生子女自我的发展相对非独生子女要好,和本研究结果一致。

四、结语

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的差异比较显示,90后大学生群体中大一学生、农村学生更应该受到学校的关注。大一学生是大学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候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

[2] 王佳欣,陈健芷.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8).

[3] 孙阳春,范智勇.硕士研究生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3).

[4] 王冠军,郑占杰,刘振静,王芯蕊.中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02).

[5] 熊亚刚,张秀春.浅析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6] 韩进之,杨丽珠,魏华忠.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7(04).

[7] 李晶,翟敏,宋煜炜,刘根义,隋桂英.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01).

[8] 葛爱荣,谢雪梅.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及其归因[J].新余高专学报,2007(05).

基金项目:2013年吉林农业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可可,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蒋阳,女,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郭江森,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黄和,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范宇博,男,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2012级本科生;通讯作者:卓然。

上一篇:跨国法律的产生及其与国际法、国内法合作的意... 下一篇:论企业名称权的法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