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时间:2022-07-03 07:11:30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不同性别四县五村514份的问卷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了贫困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的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实施、管理、监督情况,提出提高农民主体意识、培养现代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塑乡村价值观、建立服务型基层政府等五条提高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参与的途径。

关键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参与;不同群体;途径和方法

一、参与式思想对发展中“农民参与”的概念界定与阐述

从参与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来看,发展过程中农民参与的重点在于:农民自主参与发展全过程的决策、实施、管理、利益分配、监督与评估,提升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农民有权力和责任发现自身的问题,指出自身的需要,评估自身的资源,并通过参与主体相互间的自愿贡献,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通过组织起来和自身努力,形成对参与项目有效的控制和创造;同时整个发展过程尊重乡土知识和农民的技术、技能,重视本地人的参与,由本地人进行调查、分析、做出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二、贫困地区不同群体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现状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叶敬忠教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一文中论述到:由于农村不同社区之间的异质性及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不连续性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多元性,运用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及方法,使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话和互动充分并有效地参与进来。贫困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也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区别,对贫困地区不同农民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接受不同建设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差异性。本研究选择了是否参加村规划制定、是否参加村干部选举、是否参加过村里开会、是否给村里提建议来研究农民的决策参与,选择是否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是否参与村公共设施维护、是否打扫庭院卫生来研究农民的实施参与,选择是否参加新农村项目的管理研究管理参与,选择是否参加新农村项目的监督、是否关注村集体财财、集体财产是否公开、是否关注村财务、村级财务是否公开研究监督参与。通过四县五村(C县M村、T市C村、P县W村、C县Y村和S村)514份的问卷分析和其他案例分析发现:

1.不同性别的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在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参与上,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参加项目建设的比例85.1%高于女性的61.3%,性别对参与村公共设施维护基本没有什么影响。男性认为参加了新农村项目的监督比女性高15.5%;男性关注村集体财产比例比女性高12.2%,认为集体财产公开的比女性高16.1%,关注村级财务的比例比女性高11.3%,认为村级财务公开的比女性高17.3%。

2不同年龄的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情况

20—55岁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55岁以上的农民,20岁以下的参与最少。20—55岁的农民参加新农村的项目建设、公共设施维护的百分比高于其他年龄段。20—55岁的农民参与新农村项目管理、监督、关注村级财产、认为村集体财产公开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其次是55岁以上的农民,20岁以下最低。

3.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参与情况

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百分比越高。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参加村级规划制定、给村里经常提建议的百分比最高,都是100%,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参加村干部选举,去村里开会的百分比最高,分别是96%,92%。文化程度的越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参与程度越高,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参与公共设施维护、经常打扫庭院的百分比都是100%。随着文化程度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的百分比越来越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参加项目管理的百分比都达到80%,而没有读书的仅有50%。随着文化程度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监督的百分比越来越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参加项目监督的百分比都达到80%,关注村集体资产、村级财务,认为村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是公开的都达到100%。反之,而没有读书的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监督的仅有50%,关注村集体财产和认为是公开的比例分别是87.5%、50%,关注村集体财务并认为公开的比例是62.5%。

4.不同收入的农民新农村建设参与情况

随着农民家庭年总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参与百分比越来越高,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规划制定的有94%,参加过选举村干部的、去村里开会都达到100%,经常给村里提意见的百分比也有55.6%。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施参与百分比越来越高,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经常打扫庭院卫生的有94.4%,参加公共设施维护的达到100%。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管理的百分比越来越高,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项目管理有88.9%,而20000元以下的仅有63.2%。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管理的百分比越来越高。其中家庭年总收入50000元以上的农民参与项目监督有88.9%,而20000元以下的仅有63.2%。家庭年总收入20000元以下的农民仍有15.1%不知村级财产是否公开,19.7%的不知道村级财务是否公开。

三、提高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分析

1.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

本研究对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意识和农民参与的相关分析,发现农民的主体意识与农民参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的关系,因此,只有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

2.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参与、实施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参与的影响比较大,文化程度越高,参与百分比就越高。而参与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参与主体自我教育、自我培训,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衡量评价自己的情况,并把自己组织成一个有影响有力量的自我组织,从而对社区的发展变化起到创造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具有很大差距,如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或初中,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其有效参与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本身就包含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内容。可以说,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所包含的应有内容,也是实现农民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途径。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但并非仅仅是指个体的农民,还包括组织起来的农民,组织化是农民参与活动的重要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协会在帮助和支持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对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有正面效应。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才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为根,以农民为本,以民主管理为最重要的软件系统,构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度,而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必由之路。通过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抵抗风险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朝着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使农民高度关注于协会内部事务,政治上将其凝聚一心,经济上促其结成一体,文化上加强教育引导,进而通过协会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间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并逐步促成农村和农民的自主发展。

4.重塑乡村价值观,引导乡村青年投入新农村建设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不仅是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也是传统乡村价值观逐渐丧失的必然结果。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比较忽视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价值体系,加上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影响,农村青年农民受到外来思潮影响较大,传统文化和乡村价值观受到挑战,青年一代已不再有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越来越不愿留在农村发展,更不用说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很多年轻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等其他产业,并且随着职业身份的变化,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也有所降低。因此,摸清当前乡村青年的思想状况,总结提炼推广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诸如“立志建设家乡”等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运用这种价值观引导乡村青年,是使青年农民发挥积极性、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有效途径。

5.建立服务型基层政府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协调好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是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是“政府主导、农民配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主体地位必然要逐步地突出起来,要逐步地改变当前政府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转变为“农民主导、政府配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因此,当前基层政府要逐步协助农民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学会自我管理,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让农民自由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他们在农村事务中所具备的长处。

注释:

①本文是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贫困地区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作用研究——主体自我认同、微观制度保障与作用发挥》第三章部分内容,项目批准号:08CJY037,结项证书号:20121384。

②作者简介:吴杰(1980年——),男,硕士研究生,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叶敬忠,《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06期

(作者单位:55000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装备酷族 勝沼潤 下一篇:第一体验 智能手机 金立 ELIFE 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