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土地流转的约束性因素探析

时间:2022-07-03 07:09:01

关于农民土地流转的约束性因素探析

[摘 要] 农民作为农地流转的微观主体,其流转意愿对于一个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有着根本的影响。农民农地流转的意愿不仅受到农民统传统观念、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家庭非农业收入水平、家庭农业收入水平、农地流转利益状况的影响,同时其自身的及风险意识、政策制度等因素也会对其流转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约束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36-02

1 “农村土地流转”的范围界定

农村土地是一个较为宽泛概念,从法律规范的权属形态可以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我们所探讨的“农村土地”范围仅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框架下,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分为三种: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由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特殊法律地位,承包人对其无处分权。农村土地承包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租赁权而是一种受到国家政策保护的优先权或社区成员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体或部分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民作为农地流转的微观主体,他们的流转意愿对于一个地区农地流转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民农地流转的意愿不仅受到农民统传统观念、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家庭非农业收入水平、家庭农业收入水平、农地流转利益状况的影响,同时其自身的及风险意识、政策制度等因素也会对其流转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本次资料是基于对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蠡县部分村民的实地调查或电话访谈得到的。此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 电话、实地访谈农户70余名。

2.1 农户的个人因素

首先,农户户主年龄。年龄是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于土地转出的意愿不同。在具备劳动能力的前提下,年龄越大转出土地意愿越低,年龄越小转出土地的意愿相对较高。经调查,50岁以下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的比例均接近80%,而60岁及以上的农户中只有15%愿意转出土地。调查发现,高龄农户土地转出意愿较低的原因主要有: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如果失去土地,其基本生活将难以维持;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的原因,年龄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更加深厚,同时其教育水平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非农就业面相对较窄。

其次,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从事非农业的机会就越大,家庭对农地的依赖程度越低,倾向于转出农地;农民的文化程度越低,则越倾向于保留农地。

再次,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因素。家庭劳动力因素也影响着民土地流转的意愿,家庭劳动力的匮乏的农民土地流转的愿意更强烈。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群体中,69%是因为缺乏农业劳动力。

当前我国农村常住的人口主要为儿童老人,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已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在走访调查的70户农户家庭中,家庭人口结构主要以2个老年人,2个年轻人,1个或2个小孩)为主。由于种地的收益不高,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外出打工,老年成为耕作的主要劳动力。劳动能力减弱,大多数老年人进行生产的目的在于能够基本满足家庭的粮食需求,这就造成了大量闲置土地。一些靠自主经营为生的农户,如果无老人耕种土地大量撂荒。对于这些农户群体来说,将土地流转出去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因此,他们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意愿也就更高。

最后,农户的收入状况影响着土地流转的意愿。收入越低,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越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农户对于土地转出的意愿并不高,仅占该群体的15%;而家庭人均收入高于3000元的农户对于土地转出的意愿则高达85%。低收入群体表示,由于家庭生活拮据,留下土地自耕自种,还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生活所需。收入相对较好的群体大部分愿意转出土地,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等非农所得,若将闲置的土地转出去有利于增加家庭收入。

2.2 社会保障因素

在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下,土地作为农民家庭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承担着就业、养老、医疗保障三大社会经济功能,土地所具有的保障功能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因素,认为保留农地是规避风险的最好策略之一。

据调查统计显示,在不愿转出土地的农户中,95%的农户是因为担心失地后没有保障。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家庭既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又是生产消费单位,还是养老和失业保障单位。具有多功能性的农村土地担负着生存发展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为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养老和应付病残的最后保障。对于农民工而言,土地是他们应对市场就业风险的基本保障,承担着失业后的生存保障。农民是典型的风险厌恶者,土地是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事关长远利益。目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即使面临着更高收益的诱惑,农户更愿意保留风险更小,收益更稳的经济活动。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重重,农民不愿贸然将土地长久流转出去。

调查中发现农民普遍存在这一个心态:手中有土地,心中更踏实。手中有土地,进退更主动,手中有土地,保障更有力。这就造成了农户根深蒂固的恋土情结与惜土心理,普遍存在“守田为安”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农地流转。

专家认为如果缺乏有效的生存保障,农户一般会采取风险规避型的行为方式。一旦农户的生存有了保障,例如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经济理性将得以体现。

2.3 非农就业的机会

上一篇:提升山西旅游品牌,助力山西经济发展 下一篇:劳动经济学支持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