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03 04:44:06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很久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为主体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新意不足,强调整体性,而忽视个体差异性,在批量生产模式下,对学生的个性压抑较为严重,对学生专长发挥和喜好不利,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这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1.2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而教师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从简到易,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需求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的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学目标建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3课程管理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化,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管理和约束学生,而轻视培养学生能力,重视重复机械操作,对学生指导不足,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

1.4课程考核评价单调

体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课成绩对大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推研等有较大影响,因此,学生对体育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突出强调外在效果,而轻视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如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教育等。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措施

2.1创新教学思想

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贯彻实行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重新认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功能,打破把考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的思维,积极构建面向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在实行过程中强调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大学体育教学思想与学生健康建设联系紧密,使健康教育拓展到终身体育思想与空间中,明确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服务作用。

2.2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

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综合功能的开发,即将运动参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方面的潜力发掘出来,并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予以认真落实,将体育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修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使大学体育课程摆脱单纯性健身和体育技能学习思想,充分体现社会特征和人文素养。

2.3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

多样化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多样化?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师资力量水平和器材、场地等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应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使学生有更多和更自由的选择机率;其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基础等结合起来考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质健康水平。

2.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依据体育单项成绩进行评定,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考核方法,从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我国未来发展需要。

3.结论

首先,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创新教学思想的基础,重视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功能,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应重视大学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加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管理,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大学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实际,全面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作者:袁爱国 单位:邵阳学院体育系

上一篇: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管理指导 下一篇:体育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