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

时间:2022-07-03 04:39:31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

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对词汇、句子、语篇、语法等具有广泛的解释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如果把隐喻的认知思维模式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中应该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以隐喻理论为基础,将其付诸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论述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隐喻;对外汉语教学;体现;应用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隐喻的概念,将其看作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家将其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进行思维、做出推理具有至关紧要的意义。本文将隐喻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以期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

一、隐喻的定义及其研究焦点

(一)隐喻的定义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作用到另一个概念域,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以此喻彼,引彼喻此。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可见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隐喻理论研究的焦点

1.概念隐喻

Lakoff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通俗点说便是运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概念来映射一个抽象概念。例如:“戏如人生”、“人生如梦”、“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人的生命好像一条河”,其中“戏剧”、“梦”、“旅行”、“河流”是具象,也称始源域,“人生”是抽象,也称目的域。隐喻就是将“戏剧”等始源域的特征一一映射到目的域“人生”上。

2.空间隐喻研究

空间隐喻是指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人们往往将空间结构投射到时间领域,如将表示方向的“上”和“下”投射到时间领域“上辈子”、“下辈子”,“上一秒”、“下一秒”等。

二、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隐喻与词汇教学

汉语的古诗词、歇后语、谚语、成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可以说是隐喻现象的宝库。这些词汇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对第二语言习得者非常重要。

(1)基本范畴词汇教学

与人类联系最为密切,最早获得语言符号的词汇我们称之为基本范畴词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它不能再满足语言发展需要时,人们就通过已知的基本范畴域向未知事物和抽象概念认知域投射,为新事物命名、表达抽象概念。因此,基本范畴词汇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也拥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基本词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隐喻理论运用到词汇的学习中去。在教授时,要从学生熟知的饮食隐喻、人体隐喻、空间隐喻、时间隐喻、基本感情隐喻、基本颜色隐喻等几个领域开始。下面就以饮食词汇“吃”的隐喻化为例看词汇学习:

“吃醋”原意指吃菜时放醋这种调味品,后映射到心里领域表示某种嫉妒的情绪。类似的词汇还有吃不消、吃闭门羹、吃不准、吃哑巴亏等等。在词汇教学中,如果把隐喻这一映射过程解释清楚,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理解引申后的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义词教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如果研究一下每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1]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词义引申方式,利用隐喻理解汉语的多义词,对汉语词汇的学有益处。

教师可以运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词义引申的方式,找出义项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各个义项之间隐喻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思维链。以“深”为例,其基本义为“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如“这条河的水很深”。后来人们将对实际距离的体验,引申为思想、感情之间的“距离”则产生了“深奥、感情深厚”的义项,如“他这句话意味深”;将其引申到时间,则有了“距离开始时间很久”的义项,如“深夜”。如果物与物之间的距离大,那么则不清晰、透明度不强,由此产生了“颜色浓”这一义项,如“深色”。

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各个义项间引申的方式和路径,并试着让学生自己总结。使学生了解词义的来源更加便于理解,并慢慢体会汉语的隐喻方式,提高学生用汉语思维进行表达的能力。

(3)成语、惯用语等熟语的教学

要理解汉语某个成语或惯用语的确切含义,就要将始源域中关于某个实体或事件的特定经验和感受投射到目标域中的实体或事件中,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推理模式。如,“心”的最重要一个概念隐喻是:心是一种物质。根据物质的属性“心”类词语也可以衍生到质量、温度、颜色、数量之上。当数量映射到“心”上便有了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全心全意等词。通过对熟语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记忆并恰当地使用熟语。

(二)隐喻与文化教学

文化的许多内容是通过隐喻来表达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隐喻运用到文化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学习语言及文化知识。如在汉文化中,“龙”的地位无法取代,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反映到语言上就有了“龙腾虎跃”、“龙的传人”、“龙马精神”等词汇,这一系列隐喻方式的建构都说明在中国人的心中龙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动物,具有凶残的含义。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基于文化的差异,教师除了要讲清其概念意思外,还要讲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避免出现理解和运用上的混淆。

(三)运用隐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1.教师要适时的向学生讲授隐喻理论,将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隐喻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词汇中的隐喻,并尝试隐喻表达。

2.相关领域的学者们能够在教材中更系统的编入对隐喻知识的介绍,构建一个汉语隐喻词语语料库,同时,系统分析汉语和其他语言隐喻现象的共性和差异性。

3.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母语背景,包括汉语和其母语隐喻的异同,了解其思维方式。在教授过程中,强调对比,突出不同之处。同时,要求学生要加强基本词汇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而教师也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教学。

结语

对隐喻的深入研究,使我们认识了隐喻这一强大的认知工具。运用隐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帮助学生领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使繁多复杂的词语清晰明了,培养学生词义扩展能力,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标。(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园)

参考文献:

[1]Lazar,G.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Vocabulary[J].EL Journal.1996,1

[2]Lakoff,G.and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0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媒体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下一篇:对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学支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