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榆林市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03 02:45:20

关于榆林市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我市的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进。

关键词: 榆林; 农村教育; 投入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40-01

一、农村教育现存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老龄化,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也不比城市高,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在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来的公办教师、部分中师和师专毕业生和少部分代课教师,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较老化。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便得不到发展,甚至许多特长天赋被埋没。

2.软硬件缺口依然较大。近年来,尽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很落后,尤其在我市的南部县区。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在软件方面,普遍存在办学理念落后、学校管理粗放随意的问题。由于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其他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有明显差距。

3.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教育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体, 单靠任何一方,都会孤掌难鸣,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社会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同孤岛。留守孩子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

4.集中办学带来了新的问题。集中办学能够汇聚教育资源等优势自不必言说,但随之而来的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教育费用隐性增加。一些地方撤点并校后教育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增加了。二是撤并学校使一些安全隐患增加。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些学生往返要步行十几里,学生上学坐车存在安全问题(农村没有公交车只有安全隐患较大的三轮车)。三是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

5.教育评价的“分本位”思想严重。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农村教育也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尺度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尺是教学成绩,教师评价学生成才的标准是考试分数。尽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强调不搞统考比赛,但实际上县与县间暗地里比中考、高考,乡与乡、校与校间就比小学考试,而且竞争激烈,胜利者经济、名誉双丰收,落后者恰恰相反。而且,考试的内容基本是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教师在其它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几乎从没有机会获得认同。

6.“学生流失”是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农村学生流失的根源主要是农村经济困难。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各级政府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入手进行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国务院作出“两免一补”的决定后,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流失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和财政保障,应该说农村学生从此可以安心在校读书了。然而,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在中央关于“两免一补”的决定在农村推行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据笔者了解,学生流失情况与以往相比并无多大变化。农民更看重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的质量。

7.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突出。据了解,在编不在岗人员占用了岗位,却不上班;有的雇佣代教人员上班。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让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们心理极不平衡。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乡镇学区校长、教育专干拒腐防变观念不牢,另一方面是上级领导打招呼、写条子,校长、专干得罪不起领导,只好默许,然后学校再掏几百元请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做教师!这样的教育,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1.实行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教育政策优先反映城市人的利益。要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从制度的层面给以必要的倾斜。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根据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公平的公立学校资源分配制度和贫困生助学制度,坚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进行倾斜。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要与城市学校同配置,一般城区学校具有的设施设备,农村学校逐步都要有。要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努力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标准化的学校。

2.强力推进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对农村教师要强调待遇留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都较艰苦,他们理应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教师,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加大教龄补贴,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要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二是向农村输送新鲜血液。每年必须制定分配政策,按计划招聘新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于农村教育,否则教育永远是一潭死水。三是加强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城乡师资交流。城乡师资交流有助于农村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也有利于双方经验的交流和感情的沟通。

3.市上要编写地方教材。现在使用的地方教材没有地方特色,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基本无关。小学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在就业上基本没有差别,劳动意识、致富意识没有从娃娃抓起。因此,我市要根据“导向性、实际性、实效性”的原则,编写适合我市发展的地方教材,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

4.改革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教育评价不能只锁定在考试成绩上,要体现前瞻性、多元性、整体性、计划性、发展性。对学校评价要突出人本管理精神,鼓励创新,充分相信、尊重校长,调动其内在潜力。同时,要体现公平原则,学校基础、环境、条件不同,其评价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不一样。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成发展,不是硬性规约,甚至惩戒。

5.积极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针对农村生源大规模减少和“留守孩子”的现状,集中力量实行规模办学,搞寄宿教育是大势所趋。逐步取消村级小学,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师资力量,做大做强中心小学,加强中心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改善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小学的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把学生进入集镇就读作为有效载体,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推动农村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做强小城镇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

6.加强学校管理。要本着与城区学校竞争的要求出发,引进城区学校的管理经验和机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力争使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生精神面貌等方面,达到城区学校的水平。要抓好教师队伍的管理,严肃整顿教师队伍风气和纪律,全面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采取教育和肃纪并举,按照法定程序在媒体上刊登公告,要求私自离岗教师限期返回,否则予以清退,期限内返回者一律给予相应处分。

总之,要真正实现公平教育需要一个完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图书馆地方文献利用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下一篇:对广西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