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c网络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时间:2022-07-03 10:06:25

Ad Hoc网络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摘要:介绍了Ad hoc网络未来的几个发展方向,包括与传感器网络的融合,在车载网络上的应用和在偏远山区的应用。

关键词:Ad hoc网络发展方向;传感器网络;车载网络;偏远山区

中图分类号:TP39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0802

作者简介:柯叶青(1989-),女,湖北黄梅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引言

随着Ad hoc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它不依赖于预设的通信设施,自组织、无中心、动态拓扑、通过中间节点多跳转发等优点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预计,它必定会在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与传感器网络融合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Ad hoc网络一种典型的应用,近年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逐步成为了21世纪的信息产业支柱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组传感器节点,通过Ad hoc方式构成的具有感知、采集、处理网络覆盖地区的对象信息,并将其发送给观察者的网络。它的特有优点是,每个节点可以充当路由器,甚至在移动中也可以自行组网,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同时,它不需要固定的基础设施。这与传统的传感器网络相比,具有耗资小,安装方便,更新费用低等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1Ad hoc网络在智能建筑上的应用

1.1.1智能建筑的安防

安全性是现代智能建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谓现代智能建筑的安全性,不仅要确保建筑的外在环境的正常,更要注重防止室内信息的泄露和盗取。而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好可以满足现代智能建筑的这一安防要求。特别是在一些易于发生火灾的安防重点地段,放置一些传感器节点,监控这些位置的温度。当温度过高时,将及时发送一个报警信号给易移动的接收发送器(sink node,可以是用户的移动手机,建筑管理者的监控终端等等),从而避免火灾的发生。而且,这种监控绝不仅仅适应于现代智能建筑对温度控制上的要求,还可对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室内的湿度,特殊地方的水位等信息定期采集,当超过警戒值时,及时发送报警信息给sink节点,再由该节点控制室内其他一些节点,从而迅速采取排气通风等应急措施,以达到确保室内环境安全的目的。

除此之外,利用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以在一些门窗等特殊的地方,放置一些能够感知红外线的传感器节点。当有人擅自闯入时,能够及时将信息传送给易移动的接收发送器。这些传感器节点不需固定的基础设施,而且能够在移动的过程中正常通信,使其具有易于安装和日后易于更新的优点。同时它能随着sink节点的移动,自主组网,通过自身节点的路由功能,将信息及时的发送给sink节点。

1.1.2智能建筑的节能

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对于现代智能建筑的节能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在现代智能建筑系统中,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的能耗,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节省人力、时间、费用、能量,以及设备系统在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放置一些温度,湿度等传感器节点,从而对室内的环境进行监控。当室内温度等条件达到指定的范围值时,空调自动进行关闭。此外,在室内的一些地方放置感知红外线的传感器节点,当室内没有人的时候,能自动的关闭空调,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上,可以对室内的照明度进行测量,并且根据上下班等不同时段对照明度的不同要求,,自动打开或关闭一些照明设施,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1.2Ad hoc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在灾后救援的工作中,原有的通信设施已遭到严重甚至完全的破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为了方便救援人员及时了解情况、准确掌握必要的信息,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没有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以前,救援人员由于不了解状况,贸然进入灾区,从而产生很多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情况。这时,如采用向灾区抛洒传感器节点的方法,就能及时采集到灾区的各类信息,从而对求援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使求援人员的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同时,由于ad hoc网络具有组网快的特点,节点将收集到信息非常及时的发送给sink node,为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救援中心得到数据,综合判断得出最佳的救援方案实施救援。

此救灾外,ad hoc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特别是一些较为特殊的野外考察,以及空间探索、灾害预测等科学研究,ad hoc网络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这些特殊活动中,由于人员不方便到达现场,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最佳的选择。另外,在物流运输方面,货物可能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丢失或是被损坏,给商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在这个领域,对每件货品安装一个传感器,监控他们的状态,货物的位置就能非常准确地被侦知,从而有效地避免商家的损失。总而言之,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的监测应用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它还可以运用于工业生产,食品加工,以及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监测等等众多领域。

2Ad hoc网络在车载网络领域的应用

车载网络领域是ad hoc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交通业的飞速发展,道路上的车辆数量激增,交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实现智能交通,车载网络应运而生。由ad hoc网络组建的车载网络,是一种自组织的,结构开放的车辆间通信的网络,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ad hoc网络,可以适用于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实现车与车之间的通信以及车与路边的一些基础设施的通信。

当前,国内的车载网络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严重依赖于预先部署的基础设施。例如,在收集和车的流量信息时,先通过路面传感器对车流的速度、密度进行检测,然后上传到城市交通中心。经过数据处理之后,将得到的流量报告通过蜂窝网络传递到用户的手机。然而,这种传播方式,由于经过多个传节点,造成的重复传播和时间浪费,显然是一种昂贵和低效的方式。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信息源和信息消费者的实际距离只有几百米甚至几米远,没有必要让信息跋山涉水来回传播。如果我们采用ad hoc式车载网络,就能实现一次性、短距离的通信,这显然是更高效、代价更小的通信方式。由此可见,ad hoc式车载网络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具体说来,ad hoc式车载网络的应用主要是分为3大类:一是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二是提供辅助驾驶的功能,使驾驶更加轻松、便捷;三是改善车内环境,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

2.1安全应用

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约有10万人,占各类死亡人数的70%多。利用车载网络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以有效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相邻的车辆在行驶中,互相通信,定期的获得对方的速度、距离、加速度等信息,异常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如果发现距离小于一定的界限值,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时,采取减速或是制动等措施,就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对于前面已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以及拥塞路段,或前方路段的障碍物,或危险路段等重要信息,都可以由已知的车辆向未知的车辆进行传播,然后通过节点的逐一转发通知整个网络的第一辆车。当然,针对一些酒后驾车的情况,可以在车中装上酒精浓度感应器。如果超标,车辆就不能行驶。

2.2辅助系统

驾驶的舒适度的不断提高,是每个驾驶员的向往,也是第一个汽车生产厂家追求的目标。当驾驶员在遇到红灯时,车辆收到相关信息,会自动停车。当下雨时,车辆也能感知到,自动开启雨刷。车辆到了十字路口,能告知驾驶员每条路的相应信息。还可以提供一些附近的酒店,超市等信息,方便驾驶员查找。等等这些服务都能使驾驶员驾驶得更加便捷,舒适。

2.3娱乐应用

还可以将车辆与Internet连接,为车内除驾驶员外的其他用户提供娱乐服务。比如,网上看电影、听歌、游戏等等。车与车之间还可互相通信,进行视屏聊天、游戏,从而打发无聊时间,消除长途旅行的劳累。

3偏远山区

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没有固定的通信基础设施,人们很难与外界进行通信。而Ad hoc网络特有的无需架设网络设施,可快速展开,抗摧毁性强的特点,正好可以在这些地区组网。在这些地区,它有这样的一些应用前景:

(1)野外考察。一些偏远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地貌,著名的河流,特殊的高原湖泊和一些深峡谷等等地理资源。这使得在这些地方考察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进行考察时,很难有预设的通信设施支持。Ad hoc网络独立的自组织能力便是这些地方的最佳选择。考察人员可以用自己随身携带的设备,进行必须的组网通信。

(2)生态保护。偏远山区的生态环境往往非常好,我们可以用前面提到的Ad hoc网络的一大应用领域――传感器网络对它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把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研究中心,供专家们分析研究,制定保护措施。

4结束语

Ad hoc网络不依赖于任何固定的通信基础设施,将终端和通信基础设施合而为一,就可以自动组网,这一点是传统无线网络所不可比的。以上的几个发展方向,只是本文举其要者,但笔者深信,随着Ad hoc网络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这种网络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1]AKYILDIZ L F,SU W L,SANKARASUBRAMANIAM Y,CAYIRCI E.A survey on sensor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2(8).

[2]TILAK S,ABUGHAZALEH N B,HEINZALMAN W.A taxonomy of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 models[J].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Review,2002(2).

[3]李立宏,向继东.传感器网络于自组织网络应用潜力分析[J].中兴通讯技术,2005(8).

[4]鲁家乐,李传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电气,2007(12).

[5]裕斌,陈建华,黄晓.无线Mesh 网络技术及其应用[J].通信技术,2009(12).

上一篇:Wireshark网络协议解析原理与新协议添加方法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