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时间:2022-07-03 10:03:49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705-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α-干扰素(IFN-α)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良药,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将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给继续接受治疗带来影响,做好α-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对提高患者耐受性具有积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6年6月我院共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6例,其中男115例,女81例,年龄18~58岁,平均(32.5±5.7)岁,病程1~13年。其中轻度型87例,中度型109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α-干扰素,剂型包括α1b、α2b,每次500万U或600万U,肌肉注射,首次9~12天,1次/天,以后1次/2天,6个月为一疗程。

1.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白细胞

2 护理

2.1 熟悉病情、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首先要掌握适应证,即病毒复制指标阳性,处于免疫应答状态,肝功能ALT轻中度升高的炎性活动期患者[1],注意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精神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体质、肝功能失代偿等禁忌证。

2.2 加强心理护理:治疗前应向患者告知干扰素治疗的必要性、作用机制和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明白注射干扰素是必须的,出现不良反应是必然的,消除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恐惧心理及对疗效的担忧,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严密观察,定期检查:主要观察情绪、睡眠、精神神经反应、饮食、血液系统的改变,尤其是特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如糖尿病、甲亢、精神异常等。定期做好肝功能、血常规的检测,必要时应进行相关自身免疫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及时防治,出现黄疸应及时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2]。

2.3 对症处理,分类防范

2.3.1 流感样症状:用药前0.5~1小时给消炎痛、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保持充分的饮水等预防措施可减轻临床症状。体温一般在注射2~4小时后上升,4~6小时达到高峰,体温常在38 ℃~39 ℃,个别患者高峰时可达40 ℃左右,3~4小时自行消退,轻者无需处理。要让患者卧床休息,少活动,鼓励多饮水,防止虚脱。出汗多的患者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高热体温持续不退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口服、消炎痛栓纳肛、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等药物降温[3]。

2.3.2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用药期间经常检查血象,若白细胞轻度下降时,

2.3.3 精神神经系统反应:对出现焦虑、失眠障碍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适当应用安定,抑郁症状严重者,可用5-羟色胺抑制剂帕罗西汀20 mg/d口服治疗,护理中应多关心开导,避免不良刺激,对有严重忧郁症状则应停用α-干扰素。

参考文献:

[1] 袁全才.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2(12):1746.

[2] 沈建军.胸腺肽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2):1759.

[3] 刘桂民.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4(3):383.

收稿日期:2007-02-01

上一篇:小金丸治疗脑血管硬化50例 下一篇:孕期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