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叙史实 卒章定论

时间:2022-07-03 06:36:14

贾谊的《过秦论》以它那磅礴雄骏的言辞、映衬对比的技巧、波澜起伏的构思、凭史论政的方法在说理文中别具特色,尤其是通篇铺叙史实、结句论断、卒章显志的写法更为人称道。但是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关乎文章主旨句的理解,历来争论不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理解:

第一,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

第二,秦国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

第三,由于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才使陈涉转为攻势,秦始皇变为守势。

这三种理解熟优熟劣,笔者以为必须从文章结构、文章内容及作者创作意图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全文结构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文章的枢纽。文章紧扣“攻守”二字,其思路是:起笔写秦人崛起,接着节节胜利;再以六国谋臣如云、名将如雨反衬秦人逆取的实力;旋又写秦人宰割天下称霸诸侯;复又渲染始皇以破竹之势而君临天下。文章至此把秦人善攻铺叙得真实而详尽,这可以看成是文章的第一大层。以下笔锋一转,“于是废先王之道”进入第二大层。本层先叙述秦始皇沿用攻取天下时的暴力政策,继而叙述其据险关要隘,陈利兵精甲,以此妄想保万世之业。之后,转写陈涉出身低微,势单力薄,并与九国相比,却能一举灭秦,从而更加充分地展现了秦之不善守成,揭示了秦在守成治国方面的失败。文章写到“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一语而转入第三层,作者回应前文鲜明对比,至“何也”的设问把秦人自孝公起至胡亥子婴被杀的盛衰兴亡归结于秦人守成统治不能成功这一点上。最后,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句做论断,使全文寓议于叙的构思很圆满。

从全文内容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文章主旨所在。众所周知,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能通过武力兼并六国攻取天下,但在实行“仁义”、守成治国、巩固政权方面却有失败教训。而《过秦论》的着眼点主要是总结这个教训,通篇明言秦之善攻,其实暗抑其不善守,有力地反衬出秦的守成乏术;明写秦统治失道,“牧民”无方,进而以发难者亡秦之易突出其守势之脆弱。故而作者在文后叙述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结局之后,用一设问,高度凝练地表述了作者的精辟见解:当你攻取天下而天下已定后,应该用施行“仁义”的策略来守成事业,巩固政权。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贾谊作为汉王朝的政治家,对汉朝的统治能否巩固十分关切。而汉朝是在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得到了政权的汉朝同样面临着如何守成、如何巩固政权的问题。汉朝能否避免前车之覆,以秦朝在守成上的失败教训为鉴,贾谊写《过秦论》正是基于这一政治需要而试图为汉朝的巩固出谋献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断可以说是对秦之教训认识的结晶,也是从思想的高度告诫汉王朝既然攻取了政权就要学会守成。

综上所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中“攻”是指兼并六国,攻取天下;“守”是指秦统一后守成事业,巩固政权并非狭义上的作战双方的“进攻”与“防守”。可见,对《过秦论》这一结句的三种理解中,第二种较妥当。

甘肃省庄浪县第三中学(744600)

上一篇:有根无价是亲情 下一篇: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人性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