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文化城室内设计研究

时间:2022-07-03 05:36:53

六合文化城室内设计研究

目的分析六合文化城室内设计。方法在介绍项目概况的基础上,从项目概况、设计原则、设计呈现和设计要素等方面对六合文化城进行分析。结论结合公共建筑功能要求及其组成对室内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决策者、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文化城的建设突飞猛进,如何使文化域的空间设计符合功能性和装饰性的融合,这在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

项目概况

六合文化城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雄州东路17号,项目定位为六合的文化发展中心,是江北新区最集中的文化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1.4万平米,共六座建筑,包括文化馆、大剧院、博物馆、城建馆、图书馆和服务中心。

设计原则

1.建筑内外形式的隐与秀

隐藏文化城的设计内涵,展示其设计形式,实现形态、肌理和文化的辩证统。室内设计应建立在低调的姿态和平静形态这样一种概念上,以“内敛、含蓄”的非情绪化场所,去拥抱主体空间的主体一即展品,给来访者以恬静而深邃的文化感受。

(1)形态:城市和建筑肌理的延续,室内和建筑语言的延续,影响建筑六合之合,六合之印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加之建筑构件投下清晰的光影,空间丰富,雕塑感极强。

(2)材质:“山有林则美”,建筑本意取自山石,现代的表现语言,凸显了玻璃“虚体”与石材“实体”的对比关系,两者互相咬错和谐地对话。

(3)文化:文化中心是地区文化水平的提炼,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是智慧的开发、形象的塑造,文化程度的表现。可得到超于时空的记忆、知识情感、生活及文化的延伸。

2.城市和建筑肌理的延续和发展

深入发掘建筑承载城市的“水”历史、“域”历史和“景”文化。

(1)水:古城棠邑,因六峰环合,因山而名六合,六合山又因滁河围合。新城六合趁青奥之际,迎来发展契机。水是城的母体,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

(2)城:古代王朝国度、诸侯封地、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设计延续城市风貌,城镇景观直至建筑风格。

(3)景:室内延续建筑之印,结合六合地貌,提炼建筑语言,六合地貌成全了建筑的雕塑感,也再生了室内的装饰语言。

3.时空轴线的生成

文化中心如同一扇窗户,为城市打开一扇开放之窗。双城双核心发展的时代,回顾、再现与展望。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博物馆,展示着现代文明的文化馆以及预见未来的城建馆,从核心内容上形成了一条清晰发展的“时间轴”。

文化城的建筑中“博物馆”对应“历史”、“文化馆”对应“现在”,“城建馆”对应“未来”,游览从“博物馆”开始,到“文化馆”,再到“域建馆”,实现了历史轴线和空间轴线的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

设计呈现

1.博物馆大厅

建筑具有强烈的图形感,外立面密集交错的斜窗和晶体般的立面处理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室内空间希望把这种纯粹的张力感和材质机理特征从建筑外部延伸到室内空间,并融合六合文化和石柱林的形态特征,贯穿室内空间和建筑外部形态风格致统一。

2.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是室内配套服务和室外沟通的一个重要节点,设计最大限度的突出建筑本身的特点,利用灰度空间,创造一个人与空间的互动,功能、形体不断穿透的空间。

3.展厅

中庭搭建楼梯贯通两层空间,构造柱结合素白垂直片墙,划分不同空间的界面连结。主展区黑白灰素雅基调,让来访者有机会在观赏中抚慰焦虑的灵魂。而多重单元空间的组合,没有太多夸张的技巧和铺陈,韵律从自然中倾泻。

结语

六合文化城是江苏省文化建设项目的样板工程,按照国家规范设计,从目前建成以后的使用效果来看,室内设计是相当成功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潘天云(1985-),男,本科,室内建筑师,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

上一篇: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研究 下一篇:海口骑楼老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