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时间:2022-07-03 03:39:23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摘 要】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包括苏沪、浙沪和苏浙边界地区。该地区乡镇企业密集,是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影响着当地特别是下游地区的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研究中通过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水资源保护要求,确定了该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为太浦河地区、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苏浙边界北排地区和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区域污染与水环境特征,提出了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省际边界;对策

1 区域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流域总面积达3.69万hm?。流域内省际边界重点地区北起吴淞江,南至平湖塘,西至京杭运河及太湖,东至大盈港、斜塘、上海塘一线,面积约3656hm?。其中苏、浙、沪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7.7%、34.4%和27.9%。行政区域包括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中区和吴江区的部分地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秀城区、嘉善县,平湖市的部分地区,以及上海市青浦区、松江区和金山区的部分地区(见图1)。

2 省际边界重点地区特征分析

2.1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划分

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区域内呈现塘浦河渠纵横贯通、田地水交错分布的格局。太浦河是区域内的主要河道,从区域中部通过,下接泖河、斜塘,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洪和供水通道之一,同时也是黄浦江上游的主要水源;太浦河以北区域内由淀山湖、澄湖、元荡等主要湖泊构成区域内主要的调蓄水体;太浦河以南区域则为红旗塘-大蒸港-园泄泾水系和上海塘、秀州塘-泖港水系,主要承泄太湖和杭嘉湖地区来水,在横潦泾汇合后进入黄浦江上游;吴淞江是区域边界北部的主要河流,上承东太湖地区来水,下与上海市苏州河相接;京杭大运河自区域西侧边界通过,连通了区域内各主要水系,也是区域内重要航道之一[1]。

根据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水资源保护要求,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为担负重要供水任务的流域——“清水走廊”太浦河[2],涉及省界湖泊的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盛泽工业污染突出、易发水污染矛盾的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的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2.2 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特征分析

各区域以《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中2010年的基础数据[3]为基础分析污染状况特征,以2005~2010年的相关监测数据分析水环境状况特征。

2.2.1 太浦河地区

太浦河位于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中部,是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流域骨干排洪供水河道。太浦河西起东太湖,东至泖河,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全长57.6km。遇流域洪水年份,太浦河可承泄太湖洪水,同时承泄杭嘉湖北排涝水;遇流域特枯年份,可引太湖清水,向黄浦江补水,以改善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太浦河除杭嘉湖涝水北排的7个口门和运河敞开外,其余两岸口门均已建闸控制。

太浦河流经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和上海市青浦区,太浦河两岸的江苏省、浙江省都在建设具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太浦河主要入河排污口有29个,丁栅镇北蔡村沿太浦河建有3个加油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入太浦河的污染物在逐年增加。长湖申线、京杭运河和頔塘为Ⅳ级航道,京杭运河和太浦河交界处的航运尤其繁忙,京杭运河平望段航运量达到6.67亿t,大量航运带来的燃油废弃物污染了京杭运河和太浦河河道水质。目前京杭运河已成为影响太浦河水质的关键因素,太浦河过京杭运河后水质会降一个类别。

太浦河在太湖流域众多河流中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沿程变化明显,太浦闸下水质最好,下游沿程水质逐渐下降,特别是平望大桥和汾湖大桥两个断面,水质下降明显。太浦河上游断面太浦闸下水质常年维持在Ⅱ类水,沿程各断面水质逐渐下降,出口断面练塘大桥水质一般为Ⅲ~Ⅳ类,超标项目为DO。

2.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涉及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浦、淀山湖、锦溪和周庄四镇,以及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商榻和金泽三镇。淀山湖湖区面积达63.7hm?,主要入湖河流有千灯浦、朱厍港、急水港、元荡,主要出水河道为拦路港。

淀山湖地区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416万m?,COD、NH3-N、TP污染物负荷量分别为20795t、2715t、626t。其中淀山湖上游昆山市四镇的废污水排放量、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占淀山湖地区的52.2%、36.2%和25.0%。下游上海市青浦区三镇COD和NH3-N的排放量高于上游,但昆山市四镇位于淀山湖的上游,其污染物大部分流入淀山湖。

近年来,淀山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1997~2001年整体评价为Ⅲ~Ⅳ类,近几年均劣于Ⅴ类,其中除COD为Ⅳ类,NH3-N、TP、TN均劣于Ⅴ类,1997年至今均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入湖河流急水港和千灯浦的水质最差,均劣于Ⅴ类;元荡除个别年度达到Ⅳ类外,其余监测年度为Ⅴ类、劣于Ⅴ类;朱厍港除个别年度为Ⅲ类,其余监测年度为Ⅳ、Ⅴ类。NH3-N、COD、DO等主要超标污染指标中以NH3-N最为严重。出湖河流拦路港全年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NH3-N和COD。

2.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主要是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和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以及周边区域。区域内遇流域洪水年份时,涝水经澜溪塘向东北方排出、经双林港入斜路港向东排出、经麻溪入王江泾地区后向东排出;遇流域枯水年份,由太浦河向该地区补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内盛泽镇印染业发展快速,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但仍有大量污水排入河网进入嘉兴北部地区,致使苏浙两地交界处水质恶化。

江苏省盛泽地区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6490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1682t和233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351t、640t。浙江省王江泾地区污染情况相对较轻,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排放量为2689万m?,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3332t和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1486t、109t。

区域内水质基本为Ⅴ类,甚至劣于Ⅴ类。麻溪河、史家浜水质劣于Ⅴ类,双林桥、太平桥和北虹大桥水质为Ⅴ类,超标项目为NH3-N、BOD5、DO、COD和石油类。

2.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浙江省境内嘉善县大云镇、干窑镇、洪溪镇、惠民镇、姚庄镇、当湖街道、新埭镇、钟埭街道和上海市枫泾镇、兴塔镇、朱泾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黄浦江上游三支分别为斜塘、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浙沪边界地区主要涉及红旗塘(圆泄泾)和大泖港。红旗塘监测断面位于浙沪交界处的大蒸港桥和俞汇塘的漕芳泾桥,大泖港的监测断面位于其上游支流青阳汇的青阳汇断面和广陈塘的六里塘大桥。

该地区浙江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1564万m?、3000t和219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7093t、373t;上海部分工业与城镇生活点源污水、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为25190000m?、7531t和424t,面源COD和NH3-N的排放量分别为5899t、546t。

区域内水体总体水质状况一般。斜塘水质为Ⅳ类,斜塘上游支流水体中,太浦河水质相对较好,为Ⅲ类;红旗塘(圆泄泾)上游河流为红旗塘与俞汇塘,水质基本保持在Ⅳ类,主要超标项目为COD、DO等有机污染指标和石油类,部分年份非汛期水质可达Ⅲ类;大泖港上游河流为上海塘与广陈塘,水质污染严重,均为劣于Ⅴ类,NH3-N、COD、BOD5、DO和石油类长年超标,近年氟化物也有超标。

3 水资源保护格局与对策

3.1 水资源保护格局

根据太浦河地区、苏浙边界北排地区、苏沪边界的淀山湖地区和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各自污染状况与水环境状况特征,确定了太湖流域省际边界重点地区水资源保护格局为:太浦河地区以严格控制限制排污总量为前提,加大污染治理,优化水资源调度,进行水生态修复,维护太浦河水质以保障流域供水安全;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以修复淀山湖水生态系统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入湖地区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入湖水质,采取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综合措施,提高湖泊自然生态修复能力,促进边界湖泊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苏浙边界北排地区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严格贯彻限排意见为基础,以强化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排放标准为治理重点,实现该地区水质目标,保障区域水质安全;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以加强该地区保护力度、污染治理及严格控制排污为基础,通过加快入河排污口管理、生态修复、水质监测等措施,实现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目标。

3.2 水资源保护对策

3.2.1 太浦河地区

(1)制定太浦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针对入太浦河两岸支流提出节点控制浓度要求,重点控制京杭运河水污染。建设太浦河两岸口门控制建筑物,实行两岸有效控制、相机调度;抓紧研究京杭运河控制方案,建设太浦河“清水走廊”。

(2)控制工业污染源,减少入河污染物量。针对太浦河两岸部分污染企业排污口超标严重,威胁太浦河水质的状况,从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应限期封闭入河排污口,污水应经厂内处理后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以减少入河污染物量。

(3)提高太湖供水能力,优化太浦河水资源调度,促进下游水体有序流动,提高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供水水质。

(4)进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源保护区内河道两岸建立生态护岸,控制土壤侵蚀,减少面源污染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对沿线湖泊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试点,促进太浦河沿线湖泊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改善太浦河水质。

(5)建立两岸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加强统一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鉴于目前太浦河两岸入河排污口较多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两岸监测网络体系,加强监测,严格控制沿程污染物超标入河,以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两方面要求。

3.2.2 苏沪边界淀山湖地区

(1)优化结构,加强污染治理。对千灯浦两岸工业园区进行重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并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

(2)按照省界缓冲区控制节点水质目标,严格控制入湖节点水质浓度,主要包括千灯浦闸、珠砂港大桥、周庄大桥及白石矶大桥,改善淀山湖水质,抑制蓝藻暴发。

(3)对淀山湖及周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严格制止淀山湖周边的无序开发利用活动,实施湖滨带和湖区生态治理措施,改善淀山湖及周边生态环境,促进淀山湖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实施水资源调度工程措施与管理。重点利用建设水利工程加强周边入湖河道和区域河道整体的调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加强对淀山湖出入湖河流管理,研究采取加大淀浦河出水等措施搞活水体,缩短淀山湖换水周期,优化水体循环,以进一步改善淀山湖水环境。

3.2.3 苏浙边界北排地区

(1)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该地区以工业污染为主,需进一步加大点源治理的力度,对工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进行总体规划。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满足限制排污总量要求。

(2)根据限排总量控制要求,分阶段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在考虑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按阶段削减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近期争取达到或接近流域平均水平,远期则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3)优化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对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率先实现总量削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与建设,逐步实施污水集中综合处理;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的技术来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废水外排量。

(4)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对所在区域内湖荡和史家浜、麻溪、新塍塘西支、新塍塘北支、清凉港、大德塘、惠高泾、七仙泾、双林港、澜溪塘等河道进行整治和疏浚,增加河道环境容量,降低内源污染,保证区域水质安全。

(5)推进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利用现有湿地进行改造,实施水禽栖息地生态功能恢复、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恢复滨岸植被,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收与沉降功能自然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周边水体。

3.2.4 黄浦江上游浙沪边界地区

(1)严格控制来水水质,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对黄浦江上游三支尤其是太浦闸调度管理优化调控。在冬春季黄浦江上游水质较差、流量较小的时候,维持适宜流量,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要求;对于红旗塘、上海塘等省界断面,要严格执行阶段控制目标,加强淀山湖管理,保障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安全。

(2)闵行西界以上的黄浦江上游江段为上海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且为感潮河流,近期应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加快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法规建设,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管理油船等载有有毒有害物品的船舶经黄浦江运输,研究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3)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控制沿程污染源。限期拆除或限期治理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污的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周边重污染、难降解污染物排污口实行更严格限制制度;对区域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必要整治的同时,规定其污水必须经厂内处理,截流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能按排放标准入河。

(4)加强农业面源治理与生态修复。采取减施农药化肥、清洁养殖等减量化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采取必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对黄浦江上游河道清淤、修复护岸及生态绿化修复等,以改善周边水生态系统。

(5)加强水质监测,完善区域内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黄浦江上游支流水质监测,并结合上游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为区域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提供支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传输系统,加快推进水质监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红举,章杭惠,汪传刚.太湖流域省际边界地区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J].水资源保护,2010,26(5):42-44.

[2]朱威,耿玉琴.太湖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和配置、保护对策[C].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上海: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04:150-155.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R].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38.

上一篇:影响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研究 下一篇:“广东台风博物馆”项目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