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失中追忆逝去的美好

时间:2022-07-03 02:11:15

摘 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鸿篇巨制,本文主要从内容角度提炼出其中的核心技巧和突出特征。对三百三十万字的杰作做出重点梳理和抽离,深入挖掘其主题和意义的价值和创新。

关键词:时间;记忆;流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78-01

长久以来,对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追忆》)的研究已经卷帙浩繁,角度几近完备,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非凡开创意义的文学著作,《追忆》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众多领域。它给我们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研究命题。

从内容和主题上看,笔者将《追忆》中几大突出要点集中深入阐释,希望能对初接触的研究者有所启迪。第一,时间的流动,即不断改变的时间和在时间中不断流动的人和真实。普鲁斯特的时间观明显受到当时伟大的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小说中也有提及,引用的是柏格森认为安眠药对记忆力没有影响,因为这一记忆在我们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这一观点。与柏格森一样,普鲁斯特把时间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他给我们尽情展现了前者的机械、冷酷、无情,时间让外婆、女友阿尔贝蒂娜和圣卢死去,让每个人变老,让曾经无法迈入贵族大门的维尔迪兰夫人和奥黛特都成为了贵族一员,让初恋希尔贝特成为最好的朋友的妻子,时间就是这样创造着奇迹又毁灭了一切。衰老和死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年轻的时候仿佛作者就看到了少女们年华老去的一天,我们一生都在与时间抗争,它虽然淹没了美丽和生命但是却留下最宝贵的回忆。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上流社会的虚度,无聊的沙龙、附庸风雅的谈话和庸碌的人群在作者眼中毫无意识地消费有限的时间。而“我”却在这宝贵时间的虚度中展开哲学的思索,积淀对艺术的感悟,最终感到自己的丰富和充实,有了写作的才华和积累。由于普鲁斯特缠身的哮喘病,使他的主人公只能每天躺在漆黑的房间里静听时间的流逝,顽强的与时间抗争,于是找到了一种物理时间之外的永恒――心理时间,或者说意识的流动是超越时间的存在。柏格森提出“绵延的时间”一词对他影响很深,他的意识就像水流,绵延不绝,超越时空和生死。这个命题在小说开头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象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这是普鲁斯特的时间观,睡眠中的时间和清醒时的时间,还有两者界限模糊时的时间。在这些时候,意识可以涵盖一切地任意流动。叙述者马塞尔可以回到生命之初的往昔,也可以想起某个人的某个动作或者某天吃过的点心、闻过的花香。就像童年的幸福能够在生命各个阶段的不同景象前浮现,作者就是这样在流动的时间中定格了幸福的瞬间。在这样的流动中作者的另一重大发现是,“我们的记忆如同商店,在橱窗里一次陈列某个人的一张照片,一次陈列此人的另一张照片。”所以,在时间的流动中,每个人都积累了无数个自我,把所有自我叠加在一起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因而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所以每时每刻马塞尔看到的阿尔贝蒂娜是不同的。如果说物理时间是一种外部的机械的钟表时间,那么心理时间就是一种内在的,只关于自我的意识时间。通过它,作者把波德莱尔在转瞬即逝的大都市中无法抓住的愉悦固定在记忆中,并且不断和当下的自我交融,促成新的自我。而随时间流逝的记忆在这种超越中得以永恒。

第二个主题谈谈记忆,也可以说追忆。最大的创新是作者的追忆方式。回忆有两种,自主回忆和非自主回忆。普鲁斯特笔下的马塞尔是个敏感到病态的人,周围一切都会随时随地触及他追忆的敏感神经。他的追忆是非自主的,非自愿的,由周围细小元素触发或者在梦境中。这些元素可以是一片饼干,当主人公吃到一片茶水浸泡中的小玛德莱娜饼干时,“往事才浮上心头……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的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气味和滋味对马塞尔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开启追忆的因素。也可以是一段钢琴曲,“在音乐进行过程中,我会想起一些人,把他们同音乐糅合在一起”。可以是美食,“美食佳肴即使我愉快地想象,又使我愉快地进食。……晚餐期间使人浮想联翩,想起在葡萄架下午睡,或是在海上游览”。可以是一个姓氏,“一个姓氏不光让我们想起一个家族,而且想起一件事,一个日期”。还可以是一种声音,比如安德烈的声音打动了我,“我回想起许多别人的声音,尤其是女人的声音……逐一回忆我再巴尔贝克认识的每位姑娘的声音,又回忆起希尔贝特的,然后再试外祖母和德・盖尔芒特夫人的;我发现它们都是不一样的”。最能唤起对一个人记忆的事,正是这些我们早已遗忘的不经意的事。而在梦中,主人公的追忆更加久远广阔,在半梦半醒之间,他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醒着,那些记忆的碎片就像岩石中的裂缝,或是贡布雷儿时的恐惧,或是当松维尔的漫步,或是山楂花的香气,或是冬天夏天的房屋,或是路易十六的风格……它们就像日月星辰一样萦绕,没有顺序的杂乱无章像洪流像潮水般涌像主人公的脑海和眼前。这就越来越接近一种艺术的追忆,诗一般流动的追忆。

最后,贯穿全篇的是主人公一直在迷茫中探寻想象和现实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名称和个人的统一,小说一开始,马塞尔儿时对盖尔芒特这个姓氏的想象中充满高贵、神秘和向往,到后来结识公爵夫妇并参与他们的沙龙后,对盖尔芒特夫人的失望;马塞尔从小怀着写作梦想,却一直不知道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马塞尔也一直在寻求作家这个名称和他本人的契合;偶像贝戈特由“神奇的老人”、“温柔的白发歌手”变成“黑胡子、塌鼻子的矮胖子”;希尔贝特在幻想中的亲切温柔和现实中德冷漠疏离;对演员贝尔玛的喜欢到最初欣赏贝尔玛表演艺术的失望,后来明白优秀的艺术也许不是一开始就会懂的;主人公通过斯万的介绍在脑海中有的巴尔贝克和到达那里后对那里平庸的失望,第二次去,这个地方便不再有光环;爱情亦然,“它将我们本身的许多因素附加在社会中某人身上,从而创造一个与同名人毫不相似的人”。就这样一切都是因为曾经的遥远而显得理想化,很多空间和人物都在靠近之后,光环消失,幻想破灭。主人公就是在这样不断地构想和破灭的过程中实现退变和成长。

有人说巴尔扎克展现了法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风貌,他是外部世界的书记员,刻录了形形的人和法则;而普鲁斯特是内心世界的书写者,外部世界是有限的,可见的,而内部世界的广阔和超越性第一次被这样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对音乐、文学、绘画、建筑的鉴赏和见解都是值得一看的,它们反映着作者广博的学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因而从各方面看,在内容上,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内心世界,普鲁斯特都为读者们构建了一座摩天大厦,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值得珍藏的宝藏。

参考文献:

[1][法]马尔塞・普鲁斯特.徐和瑾译.追忆水水年华(第二卷)[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165.

[2][法]马尔塞・普鲁斯特.徐和瑾译.追忆水水年华(第一卷)[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129.

上一篇:生态能源下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 下一篇:时代审美与理想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