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让一切顺其自然

时间:2022-07-03 01:51:28

张江:让一切顺其自然

张江的身上似乎浓缩了北方人所有的特点,高大伟岸的身材,豪爽率真的谈吐,倔强不屈的性格……

两年前的某月某日,我曾就“你喜欢什么布局”这一话题采访过他,记得那次他几乎是未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先手中炮,后手顺炮,有时也走走列手炮什么的。”好家伙,太力量了吧!

这种幽默式的直言就像磁石一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从那以后,我便经常请他写些棋评之类的文章,而他也从不推脱,就这样,随着书稿的不断往来,我们的交情也与日俱增。

1973年,张江出生在河北石家庄,和其他许多棋手一样,张江之所以能成长为日后的象棋大师,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张江的父亲是一个超级棋迷,每天吃过晚饭必定会到楼下的棋摊上杀上几盘,虽然水平很业余,但一来二去,却让小张江对那32枚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时,张江的体育老师又是一个同道之人,那时哥哥乒乓球和象棋的水平都不错,可是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就向体育老师推荐张江,而自己也可安心地打球了。正是这个称不上什么机会的机会,让他有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

或许张江天生就与象棋有着无法割舍的缘分,第一次参加石家庄市少年赛,就获得小学生组冠军,遂被推荐到市体校,更有幸的是,他投师在“桃李满天下”的韩国庆门下。五六个春来秋去,使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这期间他共夺得两次省少年赛冠军,一次全国少年赛第三和一次第六。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更加一帆风顺,1988年底,由于原河北队棋手阎玉锁退役,编制出现空缺,主教练刘殿中便把张江调进专业队。

河北省队良好的象棋氛围和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为张江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过同时也让他感到迷茫和困惑,突出表现在进队后的三四年里始终坐冷板凳,打不上比赛。张江很清楚这对于一名棋手将面临着什么,不过好在他并未失去进取心,仍旧默默地积蓄着力量。

1993年,机会再度出现。队友黄勇远赴深圳,为征战团体赛,刘殿中选派张江坐镇四台,这也是他进入省队后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当时许多人都表示出怀疑态度,但事实证明了刘指的远见卓识。那年河北队获得团体殿军,他个人成绩八胜二和三负,净赚五盘,这让张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随后个人赛,他又爆出了一个更大的冷门,取得第14名,从而晋升为象棋大师。

机会有时就是这样,当他骤然出现时,智者会及时地捕捉到,并由此成为进步的阶梯;而对许多人来说,却往往是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从张江的成长过程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坎坎坷坷,可是他却能把握住那些稍纵即逝的亮点,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在象棋界喜结伉俪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前有徐天红、汪霞萍,后有吴贵临、高懿屏,现在轮到张江和吴了。

提及两人的恋爱史颇有些戏剧性,按理说两人都是河北队的主力,平时在一起研棋的时间自是不少,可不知为什么那层窗户纸却没有轻易地捅破,直到吴退役后,张江才觉得有些后悔,或许也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吧。“为什么在一起那么久,都没有觉得她的好!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追,一定要追到手!”后面的故事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猜出来了,1998年两人正式喜结良缘。

幸福的生活就像一副催化剂为张江在象棋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1998年河北队连夺两届团体冠军,张江坐镇四台,分别取得了五胜四和、二胜七和的不败战绩,难怪后来他回忆时说:“爱情的力量实在是太神奇了!”

熟悉棋坛掌故的发烧友一定都知道从今年开始,银荔杯的参赛名额将变更为上一年个人赛的前八名。张江凭借在2000年个人赛第六名的好成绩将首次亮相银荔。

“我与特级大师还有一定的差距,确切地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战胜特大的记录,所以我很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争取有所突破。”

的确等待他的是一个更加炫目的舞台,至于如何表演就要看他自己的发挥了,但我相信在强手如林的个人赛中能以六胜二和三负的成绩杀出重围,绝对是一种实力的证明。

上一篇:中炮布局系列讲座(26) 下一篇:少帅演绎完美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