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暗示”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时间:2022-07-03 12:22:42

品析“暗示”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摘 要】本文阐述从注解暗示、诗眼暗示、用典暗示以及意象暗示四个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学会深入剖析诗歌内容,深刻理解诗歌主旨,进而全面提升其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暗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13-02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一直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其实只要找对方法,诗歌鉴赏也可以变得很简单。无论是多么晦涩难懂的诗歌,作者在诗中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暗示,只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暗示,便能够轻而易举地破解诗歌鉴赏这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在诗歌鉴赏中准确找到暗示并理解诗歌主旨呢?

一、关注注解暗示,明察秋毫

在多数古诗词鉴赏题目前,都会有一些注释,对于那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生僻词句给予解释,或者是介绍诗歌写作的背景以及其中典故的出处等,这些都可能在无意之中“泄露”了全文的主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好为之后进一步分析诗歌奠定基础。

比如,在 2015 年天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目中,注释就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首诗的题目是《雨过至城中苏家》,学生在刚读这首诗时,可能不太理解题目中的“苏家”具体是指谁家,而且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是一无所知,这样理解这首诗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该注释中写道:“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学生看完注释后,就能知道题目中的“苏家”指的是苏轼的家,同时再结合注释中提到的诗歌的写作背景是苏轼被贬后再度被重用,这样再结合历史上苏轼、黄庭坚二人的关系,本文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最后结合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此诗表达了作者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踌躇满志。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效引导学生多关注诗词中的注解暗示,在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了然于心之后,再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准确率也能获得提升。

二、体会诗眼暗示,把握基调

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诀窍――寻找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全诗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这样的语句往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学生在找到诗眼之后,深入挖掘诗眼便可洞悉全诗的主旨,这对做诗歌鉴赏的题目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笔者先带领学生翻译了全诗,使学生对这首诗的大意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他们根据诗意找出全诗的诗眼。学生思考之后,一致J为“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的“愁心”二字就是全诗的诗眼,因为它们直接点出作者的满腔愁绪,即作者听闻昔日好友被贬官异地,十分同情好友的遭遇,借此诗来抒发愁绪、予以慰藉。又比如,在《旅夜书怀》一诗中,学生在阅读这首诗并分析全诗之后,认为“读”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该字将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愁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融于夜景之中,这样更加烘托出其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可见,在做诗歌鉴赏的相关题目时,只有准确找到诗眼,学生才能精准地理解全诗的主旨进而有效解题。同时学生在寻找诗眼的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并且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会给予一定的重视。可以说,这种寻找诗眼的解题方法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一首从未见过的诗歌时,不要着急动笔写答案,而应将诗歌仔细阅读几遍之后,再推敲琢磨本诗的诗眼,当找到诗眼之后,需要学生回答的那些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也会在无形中提升对诗歌鉴赏的学习兴趣。

三、推敲用典暗示,顺藤摸瓜

在多数的古诗词中,作者都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感情,这些典故往往都与诗词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若是能够准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出处,然后顺藤摸瓜,这对理解诗词的主旨会有很大帮助,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比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便多次借用典故。在这首词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孙权、宋文帝、后魏太武帝、刘裕和廉颇这五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体现的就是孙权的典故――曹操在和孙权交战之后,不由得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这句是借用曹操对治军严谨、年轻有为的孙权的赞赏来表达作者本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还有词中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典故是:廉颇被免职后,住在魏国。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于是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而廉颇也想再被赵王任用。赵王于是派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任用他。这个典故也体现了作者希望报效国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此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个典故表现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郁闷、惆怅之情。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渗透一些历史典故,这样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就能有效通过典故找到诗歌的主旨。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目的准确率。

四、熟悉意象暗示,约定俗成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借助意象来表现特定感情。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写作手法,这样一旦在诗歌中读到相关景物,便可“见景知意”,明确了作者想借助该景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效提炼出诗歌的主旨。

笔者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意向,比如,“柳”代表送别、“梧桐”代表悲伤、“松柏”代表坚强、“”代表隐逸、“牡丹”代表富贵、“鸿雁”代表思乡等,并为学生逐一介绍其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屈原的《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就借助表现了作者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其实仔细思考之后不难发现,这种以来暗示归隐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元稹的《》以及范成大的《重阳后两首》,都借助表现了诗人自身的精神品质,这便是意象应用的一些代表实例。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可以自己尝试将它应用到不太熟悉的古诗中,这对他们理解全诗主旨会有很多帮助,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一些特定的意象含义,使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如果学生能够巧妙抓住诗歌中的暗示,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诗歌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将会发生质的飞跃,诗歌鉴赏也将不再是学生语文考试中的“拦路虎”,而是会成为“垫脚石”,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J].甘肃科技纵横,2008(6)

[2]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丛文雁.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成功,2011(1)

(责编 郝 勋)

上一篇: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 下一篇: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