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领导观的构建

时间:2022-07-02 11:42:28

和谐社会领导观的构建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文化文明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其中,作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领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风貌和社会效益的好坏。因此,树立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领导观,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的切入点。

Abstract: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party propos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ha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civilized quatern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akes politics civilized and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eadership view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its direct relation entire society spiritual outlook and social efficiency quality. Therefore, sets up the adaptation harmonious social need the leadership view, without doubt is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pic should have righteousness and th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int.

关键词:和谐社会 领导观 实现路径

key word: Harmonious society Leadership view Realizes way

作者简介:胡倩倩(1987-),女,江苏南京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

当前“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是当下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执政目标的过程中,领导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与和谐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相适应的领导观的确立,就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对党的领导能力的一种考量。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执政的前提,规定着执政的方向、原则和由什么样的人执掌政权,从总体上决定着执政的状况;党的执政则是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完成领导任务最根本的途径和保证。当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背景下需要怎样的领导观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尝试。

一、和谐领导观的构成

1.以人为本的领导观

以人为本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同时还是和谐领导观的根本。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种人性得以充分伸张,人格尊严得到尊重、正义得到弘扬的人性社会,人性成为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社会行动皆应有助于提升人的价值、拓展人的自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谋求人的全面解放。[1]

以人为本的领导观,就是在充分尊重人和爱护人的基础上激发社会个体的能动性,并应用教育、激励等手段来丰富完善个体自身,使理想的境界同个体相结合。由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一个积极良好的主体基础。以人为本既是先进的领导观,也是领导艺术的精髓所在,以人为本的领导观要求领导者在实践中切实做到以下五点:热忱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拥戴;真情进行沟通,融洽人际关系;确立新的激励理念,满足人性的需求;强化人才意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形成领导群体优势。[2]

2.“无为无不为”的领导观

“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道家提出来的。“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领导哲学。自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很多矛盾呈现出了错综复杂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领导者以超脱的思维,站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时空环境立场上,大视野、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这也是“无为”领导观的核心。“无为无不为”的领导观需要领导者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领导者要具有“不敢为”的潜意识。“无为”包含“不敢为”的道理和理念。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违背规律的盲目发展必然会遭受惩罚,并使发展的收益与成本相抵消。“不敢为”的潜意识要求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领导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领导者要讲究隐性领导艺术。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才是主角,是主体性力量,作为领导者,不应该事事出头,事必躬亲。领导者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幕后,创造能够发挥人们积极性的情境,加强组织的文化建设,加强同被领导者的沟通,注重自身个性、品德、形象、魅力的塑造和完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先做自我领导者,然后再去领导和影响别人。

3.包容差异的领导观

和谐,即和而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性社会,它的首要存在前提就是社会的多元化。[3]可以说,“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旨在协调因多元化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变迁的可承受范围内,按着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的分配社会利益。因此,和谐社会领导观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重视差异、包容差异,而不是不排斥差异。同志在谈到宗教问题时认为,“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是把我国一亿多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前提。如果对他们的信仰不尊重、不理解,甚至采取错误的做法,广大信教群众就不会靠拢我们,就会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教和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他们在这种信仰上的差异是比较次要的差异,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的。”[4]

包容差异的领导观是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领导观,也是和谐社会领导观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尊重差异,有利于更好地广纳群言、科学决策。实践证明,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在党内以及人大、政协进行协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也有助于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使党和政府的决策转化为最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因此,和谐社会领导观需要广纳群言、加强政治协商、从而推进科学决策的领导观。

4.创新的领导观

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社会的和谐也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的领导观意味着创新理念在领导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在领导实践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将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引入领导活动中,革新原有的领导关系和情境,创新领导方式和途径,塑造新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从而提高领导活动的效益,并最终消除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和谐。创新的领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具有创新领导观的领导者首先也是学习型领导。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保持学习的热情,做学习型的领导者,才能改造自我,实施自己的领导权。

二、和谐社会领导观的实现路径

前面我们已从四个不同层面――以人为本的领导观、“无为无不为”的领导观、包容差异的领导观和创新的领导观诠释了适应和谐社会的领导观的内涵,那么下面有必要谈一下如何去实现和谐社会领导观这一问题。

和谐社会领导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树立适应和谐社会的领导观要在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从我们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借鉴现代管理学和领导学理论的合理因子,从而实现两大转变:一方面要实现领导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变革观,推动社会向全面和谐转变。

1.努力实现领导角色的转变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领导观的形成必须先从领导者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认为领导者应当实现四种角色转换。

首先,是实现战略制定与执行相结合的角色转变。这是最主要的。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中,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分离的,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领导者只负责设定愿景、价值观和方向,而把执行甩给组织里的其他人去干,而这些人只处于金字塔的底部。这就使得组织的运作好比踩着刹车在开车。因此,必须将战略的制定同战略本身结合起来。领导者不再是单纯的发号施令者,而应当挽起袖子与员工一起干,成为促进者、激励者、支持者和啦啦队队长。

其次,实现指路人、组织者和授权者这三种角色的转变。指路人要求领导者关心未来,指出道路,并将远大的目标融入到文化中去,发挥鼓舞人心的作用。组织者则要求领导者保证组织的结构、系统和运营流程都为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促成目标的实现。授权者就是要求领导者充分发动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简单地说,领导者要从指挥命令转向提供便利和授权。

之所以要实现这四种角色的转变,说到底是因为,和谐社会的领导力不仅仅存在于领导者个人身上,实际上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领导的作用。这也是以人为本、“无为无不为”领导观所需求的。因此,实现领导者这四种角色的转变是构建和谐社会领导观的基础和前提。

2.树立正确的领导变革观,推动社会向全面和谐转变

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美国学者约翰・科特经过调查实践总结出组织变革的有效流程应该是“目睹―感受―变革”, 而不是通过“分析―思考―变革”,更不是“命令―接受―变革”。[5]“目睹―感受―变革”的变革路径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很多启迪,是推动社会从“不和谐”向“和谐”转变的有效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起飞的时期。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在鸣奏社会发展进步主旋律的同时也突现了诸多不和谐的杂音,诸如贫富分化、、司法不公、社会失信、医患矛盾、生产事故、生态问题等等一系列突出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主要力量的分化与利益调整对我国的影响不可低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风险,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安全方面的问题以及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的碰撞,诸如恐怖主义、战争威胁等等都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状况。正是因为切身目睹、感受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才提出要全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推进社会向全面和谐的状态转变,为的是把握住当前发展面临的关键临界点,争取黄金发展时期的愿景。在实现这个愿景时,我们的各级领导要特别注意一点的是让群众能“目睹”转变的方法方式和变革的愿景,使我们的变革为绝大多数群众所理解接受,争取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3] 罗豪才,宋功德.和谐社会的公法建构[J].中国法学,2004(6)

[2] 沈成宏.以人为本领导观的实践要求[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9)

[4] 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5] [美]约翰・科特,丹・科恩.变革的心[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二季度GDP首超日本 人均世界排名百位左右[N]. www.省略/content.php?file_id=100103,2010-08-07

[7] 贺善侃.解读和谐社会领导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美]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领导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文专业写作课实践环节的缺失与改进措施 下一篇:对于优秀工人\农民走进公务员考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