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职校专业调整问题论文

时间:2022-07-02 09:45:25

金融危机下职校专业调整问题论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调整

论文摘要:专业设置的适时调整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增进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带来了极大冲击,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做出适应性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发展给职业院校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然后从国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得到启发,认为专业设置必须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三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性调整的原则和思路。

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制约于经济和反作用于经济,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是实现职业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当经济体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危机时,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前由美国从2007年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型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导致失业率的日益上升。在此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寻求突变,如何适应并满足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是一个紧迫而实际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的机

遇和挑战由消费需求的下降引发的企业产能剩余、生产不足,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员工失业,这是金融危机的一个表象,从中不难发现多余的产能主要是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的产品,失业的员工主体是缺乏技能培训,不能适应新的岗位、个人转换岗位的能力不强的劳动者。金融危机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更强的新型技能型工人,而技能型工人的培养历史性地落到了职业教育翻。

显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做出新的调整,才能满足职业教育在金融危机新背景下的发展,促使它更贴切的服务于经济。要做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哪些专业课程应该增加、哪些应该减掉,哪些专业课程需要整合,所设的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上岗的能力有何影响等等。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课程过多、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又互相分割、学科课程中心等倾向。尽管近几年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引入了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新理念,如能力本位、行动体系、任务导向、模块化专业课程开发等,对现行专业课程的开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学科中心专业课程观仍主导着职业教育的课程,难以突破,课程设置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严重阻碍了专业目标的实现。

因此,金融危机一方面看似乎由于企业对用工的绝对数量的减少,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经济危机中国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和启示

历史上曾经发生数起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每次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都有一次快速的发展,世界上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都是利用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样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占得先机,率先赢得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德、日的率先经济崛起,得益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教育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产业转移、新技术革命带动新兴工业国家发展f3]。可见,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给世界经济以及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兴起与发展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大批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成了这些人才的最主要培育手段。从美、德、日等经济大国战后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这些国家有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就是注重职业教育,注重产业工人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储备了充沛的优质人力资源。因此,这些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如何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探索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律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探索性的经验。

(一)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下的专业设置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下的专业设置调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注重职业性与普通教育专业的交叉渗透,灵活多样,与人才市场需求联系紧密。二是职业性专业在专业设置结构中的比重大,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衔接与渗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三是专业设置讲究科学性、针对性。科学性即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预测,不断调整专业,既保证专业的相对延续性、稳定性,又要使专业具有适应性和超前性。针对性是指专业设置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学科划分专业的习惯,而是把技术岗位群作为专业划分依据。

(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下的专业设置

德国非常重视在传统工业技术基础上开拓新技术领域,而职业院校创造性的采取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新方式,为德国战后经济的崛起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德国职业教育呈现出了灵活和实用的特点,其专业设置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德国职业教育的各类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德国将职业岗位设置为380多个,将各类岗位划分为18个领域。设置专业时,各专业再从各领域中划分出来,在社会有关方面和行业的参与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校企合作设置专业。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都是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三是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社会急需专业。德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转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面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新特点。

(三)日本短期大学的专业设置

日本职业教育中的短期大学是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但其基本职能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以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资格的人为对象,修业年限2—3年。专业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实用型人才I61。专业设置突出了三个方面特点:一是专业设置突出体现实践性人才培养。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大体在1:1,且一些重要的理论课都要相应地配置实践课,二者的比例基本为1:1或1:2,足见实践课在整个职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结构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二是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开设必修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专业设置要及时更新,抓住学科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三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原则和思路

国际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成功的经验,对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如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适应性调整有较好的启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否“适应”,要看是否满足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一是社会、产业、科技等方面发展的需求,即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升级换代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来设置合适的专业。二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因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外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企业对内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整合,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危机前的要求更高;三是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学生发展的需求更加趋向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为就业、创业、再就业、再创业等方面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多的在职业素养、危机教育、心里品质、终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职业教育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化“危机”为“机遇”,化瓶颈为坦途,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遵循的原则

1专业设置目标上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科技水平相适应,必须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做出专业课程设置之前,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专业,优化职校专业结构,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2专业设置方式上的综合和多元性原则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符合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目标必须是综合性的,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又要满足不同个体发展所需的多样化要求;既要保证专业的实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创新性;既要反映专业的稳定性,又要体现专业的多元化。

3专业设置操作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

确定正确的专业方向后,必须研究实施的可行性,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专业课程设置,要便于操作,要通过对师资力量安排、学生生源、企业用人决策、发展前景等诸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专业课程设置可行有效。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整思路

在上述原则下,职业院校应当针对当前和未来社会职业岗位的各种需要来设置、调整和构架专业体系。

1专业竣置——基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应性调整

一个国家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要与该国的产业结构相一致,才能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人才流动等情况能做出科学的预测,进而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当前金融危机下,职业院校应该尽可能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抗危机能力,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预测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的趋势,即有可能需要出现的岗位,具有前瞻性的进行专业设置。

2专业设置——基于区域特色经济的适应性调整

每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农业、林业、渔业、服务业分布情况差异特别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宜根据地区特点合理规划和布局,从而体现地域特色。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地方特色并不突出,专业设置千校一面,比较普遍。金融危机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对职业院校的冲击却大同小异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的职业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服务地区的实际设置专业,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需要必要的调整,如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能突显地方经济特色,我们就可以有效抵御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专业设置和规划上,需要政府和有关专门机构的支持才能更加有效。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规划不完全是职业教育的学校能做到的,还需要政府和有关专门机构及时为职业院校提供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计划、人才规划、职业培训等计划。这样职业学校设置就能更加贴切地挖掘和发现真正需要的专业是什么,能有效服务地域特色的专业课程是什么。在突出地域特色基础上,还可以考虑专项跨地域特色的专业,即构建多层次跨地区的办学特色,比如根据城乡结合、中西部结合、东西部结合定点联姻办学模式等设置专业。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内需,激活国内经济的形势下,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的结构,也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决策依据。总之,职业教育内部的专业比例必须由客观的需要决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切不可主观臆断,必须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人员的需求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科技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动态做出科学预测,职业院校要根据这些合理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开设地域特色的专业,同时兼顾开设跨地区的特色专业,做到有的放矢而非盲目。

3专业设置——基于企业变革的适应性调整

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证明,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已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也是浅层次的,合作不深入。并且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数停留在“采购式”,或者说“提前预订”式的合作阶段,停留在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表面上,企业等用人部门没有真正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没有深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职业院校要积极调整专业方向,紧密联系社会,深度了解各行各业对专业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高度。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一起参与岗位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过程,对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予以适当调整。

4专业设置——基于人的关键技能和多元化发展需要的适应性调整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培养对象自身的因素——学生心理对专业设置的牵引拉动作用,即学生个人对专业的选择与意愿因素。由于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各不相同,以及劳动工资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所以在专业选择中所体现的学生就业观念,对专业设置会产生制约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现代人才素质。有学者认为这种现代人才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种能力和三种素质。五种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作为集体一员和谐地参与工作,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种素质是:阅读、书写、运算技能;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品质、诚实、集体责任感等,美国职业学校全部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来组织。在金融危机下的现代职业人的素质又增添了新的要求,即危机教育、创业教育、再创业教育等等。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现代职业人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主线,以现代职业人多元化发展为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

金融危机给我们反思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在一个大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作适应性调整,除了需要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结构等因素,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行业企业需要的变化、现代职业人的需要变化等因素,才能使职业教育在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过程中化“危”为“机”。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对金融危机论文 下一篇:金融危机外贸企业的影响及策略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