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2-07-02 07:46:0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本文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来谈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以整合学科资源与优化生活课程资源来强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探索用重整与引导的学习方法来深化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能力 实践与综合 整合与优化 重整与引导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2011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话题。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不乏对于筛选信息能力的训练(如说明文的阅读),但是一旦涉及多篇文章比较分析,整合出有意义的结论,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随着视觉文化与网络时代的来临,学生“非连续性阅读”能力培养更能凸显其意义。

一、实践与综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特指阅读简单或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那么,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又到底有哪些必要性呢?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性

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只有善于阅读、分析、获取、使用这些信息,才能适应当代生活。以下案例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在我国当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必要性。

在美国国家科技馆,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有仔细阅读说明牌的习惯,静静地看一会,然后试着按步骤依次操作,结果出来后再思索一番,这就达到了参观、参与的目的。而中国的科技馆里,这样的小观众不多。很多初中生成群涌进来,不看说明,不按步骤,上来就用力转手轮,捅按钮,结果当然出不来,于是大家嘟囔着“没意思,没意思”,再涌向下一个项目接着“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交网络的高度发达,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无数的信息。试想一个看不懂地图的人,怎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丛林中避免晕头转向呢?一个在面对海潮般网络信息而不能迅速辨别与汲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人,如何面对21世纪日益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生活呢?虽然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不乏对筛选信息能力的训练(如说明文的阅读),但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却在这一领域稍显薄弱,尤其一旦涉及多篇文章比较分析,整合出有意义的结论,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践性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来自国际PISA测试中对阅读素养的测试。它包括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等,要求阅读者对以上材料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与由句段构成的连续性文本不同的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并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进而实践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定性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既如此,我们的语文学习便要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就不再单纯地是一种特定学科能力,而是与未来成长发展息息相关,并融入实践生活各层面日常行为能力;也不再是单独课堂行为,而是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理解和运用的社会实践需要。尤其是“非连续性阅读”因其独特的组合性与新颖性会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而成为深入日常的社会实践,成为社会对未来孩子社会实践的必要能力。当代社会,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已层出不穷,而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用来阅读的时间更是有限。怎么处理与辨别网络时代碎片化、组合化、综合化的信息,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时代给我们教学者的命题。作为教学者,我们必须让学生更加关注非连续性阅读,着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对书面语言或图表的理解和反应的能力,进而能够分析、整合信息,进而构建对成长的认知与发展的实践。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语文课程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身就是综合性的体现。我们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连续性阅读不仅是当下社会生活实践的工具,同时更是综合人文性素养的需要。因此,语文素养的落脚点在于语文阅读的实践与生活,抛开生活与实践来谈语文素养无疑为空中楼阁。同样,着力于语文阅读生活化与实践化才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根本。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实践,更是一种必须加以培养的综合阅读能力素养。走在课改最前沿的广州市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分别在2011年、2012年的中考试卷第五选择题与第六题进行考查,并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性进行探索。从试题命制看,笔者发现考查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得分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分值上并不太高,但不管是题目类型还是角度都很新颖,且灵活性很大。从考查目的来看,“非连续性文本”则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获取这些信息后怎么获得有价值的内容指导实践的素养。可见,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考查明显。

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各种材料在内)。它不仅兼有结业考核与人才选拔的双重使命,逐渐兼顾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素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决定其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分量与地位,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教育特点”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整合与优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笔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从整合与优化课程资源两角度来思考。

(一)整合课程资源

严格意义上,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并没有选入“非连续性文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语文课本中挖掘出可供利用的资源来。换一种教学思路,我们就能达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双重训练效果。比如,在学习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我们就可以重视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将导览图画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的优点。除了从语文教材中发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学科中整合教学资源。政治课本中,经常出现图文并茂的章节,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或者要求学生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这样,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几何图形、函数图象以及概率统计等都是很好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生物课本中的物种图示……我们可以将这些文本资料整合起来,稍加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优化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原生态的生活,需要一线教师细心观察与选择优化生活来寻找生活资源。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不能随意取舍,必须符合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这一原则。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人文思想的凸显、道德修养的冶炼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都应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同时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有可供揣摩和咀嚼的空间。一言以蔽之,即必须能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择,我就做了这样一次令人欣喜的尝试。

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一代对于漫画的痴迷是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疼不已的问题,学生往往会选择阅读在我们看来夸张而幼稚的图片而忽略了对文字的审美。但是,我认为这一习惯如果引导得好的话,也将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我曾在自己的班上开过一个名为“读漫画,悟人生”的专题,不仅提高了学生赏析漫画的水平,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铁杆“漫画迷”们对于文字的兴趣。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我选择了具有极大教育价值的丰子恺的漫画——他的许多作品系列表达着对儿童价值、学生成长的深刻的认识与教育本质的追求,对教育有着极深的关心、关照、关注和关怀,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告诉学生:“看画是杀风景的,当说读画才对。”(俞平伯语)接着带领学生欣赏了几幅我自己最喜欢的漫画,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图片中形神具备的疏疏朗朗的几笔让我眉飞色舞、心有戚戚、会心一笑、掩卷沉思的地方。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配上解说文字,或者选取自己感触特别深的社会新闻(在班级订阅的报纸上选材)配上自己所绘的漫画,并在班里面展示、评选。最后,我在年级里面开设了一个“图说人生”作品展,展出优秀的画配文或文配画作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公告、宣传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导游地图、商业图标、广告牌等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如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并搜集,灵活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作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材料,那么,我们的学科资源便会如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三、重整与引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首先,读标题。标题是对整个材料内容的概括,一般能够反映主题。如《广州市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报告》,标题告诉我们,文本提供的是广州地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有关口语交际教学这一情况的信息。其次,析数据。以统计图表为例,在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所分别代表什么,再看图例,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全方位适度人口论与宏观决策选择》一图,通过比较分析,从老年人口角度,可读出以下结论:60岁以上人口数逐年增多,老龄人口各个年龄段的人数逐渐趋向均衡;老龄人口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2050年后,80岁以上女性人数最多。再次,辨趋势。如2012年广州卷的第六题,考查的就是“国民阅读方式倾向”,需要阅读者分辨2010年到2011年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抑或保持平稳。最后,巧归纳。要将自己获取的信息根据提问者的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分析信息时应该先看看出题者所设置的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另外,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二)培养学生重整信息的能力

在第一步找到自己所需要信息之后,学生还需进一步处理信息,并进行意义重整。因为“非连续性文本”所表达的信息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隐含在图表之中,需要我们将蕴涵在各种复杂表象下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即分析信息出现规律,剔除无关信息,排除干扰,避免误导,甄别和保留有效信息,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任务。将经提取和加工过的有效信息,依照一定的逻辑重新组合,化无序为有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进入信息的核心或本质部分,并组织语言,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这一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同时进一步判断作者的意图,掌握事情本质,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样去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能有效控制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反应,并通过运用已有相关知识,使知识能以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

这样的训练必须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笔者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第一步要求学生积极积累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一条让你过目难忘的广告,一组反映你所在地区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数据,一个醒目的主题活动徽标……用两周的时间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这些素材(越多越好)记在随笔本上。第二步就是将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这些素材上去:一条醒目的广告,为什么你一看就难以忘记,是因为它运用的修辞手法巧妙,还是因为它的语言风格幽默有趣?一组数据,你能否概括出它蕴涵的主要信息,概括之后又能否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如果是几组不同的数据,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变化,这些联系变化又反映出哪些潜在的信息,你能否正确表述?看楼层示意图或者导游图,你能不能正确理解它透露给你的信息?假如要用语言叙述一下图表的内容,你能否做到流畅自如?……第三步是利用课堂,利用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机会进行展示、讨论、点拨、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慢慢发现一些规律和思路,那就是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诀窍所在,对阅读技巧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形成持久的兴趣

“学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无论哪种能力的训练,持之以恒方能学有所成是颠簸不破的真理。那么,怎样才能令学生长久地保持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材料选取要留心。非连续性文本喜欢运用符号、图像甚至音响等多媒体结合,如果我们能选取形象直观、趣味性高的作品,或者是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如讨论帖,学生在QQ群里的聊天记录、恶搞视频等,只要引导得当,都可以变成正面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必定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第二,教学形式常变化。我在实验过程中就经常采取灵活多变的活动课来进行教学,如班级“广招会”,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产品”来“招商”;“广告语征集比赛”,要求学生为粉笔、课桌撰写广告语;“文本创作赛”,看了访谈节目后自己采访并编写采访老师、家长的文本;自编自演舞台剧后全班探讨主题……我有理由相信,在长期的坚持下,学生一定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

培根说过:“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切都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达群.浅谈书序、条目和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学习报,2008.

[3]李玲玲.推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门——“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学,2012(6).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人民教育,2012.

[5]巢宗祺.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编 张敬亚)

上一篇:教育技术装备在幼儿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论中考数学“阶梯式”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