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中尺度区域的地理复习策略

时间:2022-07-02 06:10:51

例谈基于中尺度区域的地理复习策略

【摘 要】地理空间能力是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表现,发挥中尺度区域在地理复习中的作用,既能体现对区域地图读图能力的关注,也可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对中尺度区域的探究,从“假想”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和空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更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涵。

【关键词】中尺度区域;空间思维;空间能力;区域特征; 区域探究

地理空间能力是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表现。引导学生探究、识别和表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布局状况,理解地理事象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一项核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若能紧紧把握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点,不仅能对许多地理知识原理溯本引源,更能增加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地理复习中使用的区域一般包大尺度区域、中尺度区域和小尺度区域三种。其中中尺度区域是培养学生空间能力的最重要载体。相对于大尺度区域来说,中尺度区域有探究综合性强和探究深度大的优势。相对于小尺度区域来说,中尺度区域有较大的空间视野,能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中尺度区域本身蕴含着具体的空间位置,并且呈现明显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探究中尺度区域,能有效地将自然要素、人类活动与实际区域相结合,能较好地体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地理的整体性原理。因此,发挥中尺度区域在地理复习中的作用,既体现了对区域地图读图能力的关注,也体现了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中尺度区域的选择

区域的选择是为具体的区域地理复习目标服务的。除了对应课标和考试说明外,选定的中尺度区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具有探究价值

选定的区域首先必须有较大的探究价值。比较适宜的区域一般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特征过渡的或变化明显的区域,探究空间大,知识、能力生成性大,在组织学生探究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应用能力,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空间知觉。

2.典型性与新颖性

中观尺度区域可以是典型的,具有突出的地理性,以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强化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但同时,选取的中尺度区域是学生陌生的,以训练学生在新情境中知识迁移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贴近学生兴趣点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教师所选择的区域应该是学生值得关注的,如热点区域、地理景观独特区域等。教师使用历年高考题中的中尺度区域图作为探究素材,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中尺度区域的呈现

中尺度区域的呈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假想真实”式是比较有效的呈现方式。具体操作如下:引入中尺度区域简图(经纬度等信息不完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展开假想该区域不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应的地理现象。通过“假想”,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地理的一般规律,并梳理地理空间位置的一般影响。如果过早地确定了具体的区域位置,学生的思路就会受到局限,不仅会用原有经验去替代探究,而且缺失了应用地理原理的一个重要机会。

同时,应用的中尺度区域又必须是真实的,教师最终需要揭出这一具体区域的谜底,并且辅以该区域的具体的鲜活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资料。让学生在“假想”阶段的理论假设与具体的实际现象相对照,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既可以通过理论假设与区域实际的共同点强化自己对地理原理的掌握,也可以利用理论假设与区域实际的差异来寻求原因,以使探究更加深入。

三、空间思维方式的建立

空间思维方式包括区域定位、区域地理事象判断与推理、区域观察、区域综合分析和区域比较等。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基本的空间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关键。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空间关系,知道地理空间的展示状况,并能对有关的空间概念进行推理。

1.构建心理地图,创建空间概念

构建心理地图是进行区域探究的基础。对于某一个区域,首先帮助学生熟悉其轮廓,了解与其相关的重要的海湾、海峡、半岛,重要的山脉走向,河流水系等。再叠加上经纬网,从中选取一些重要的点,如轮廓图的几何中心点、重要的山峰、湖泊、港口、城市等的地理坐标信息。接着可以采取“以线串点”的形式,沿海、沿河、沿边、沿交通线、沿经纬线等,将重要的半岛或岛屿、海湾、海、海峡、入海河流、港口、相望的国家等标志性地物串起来。最后在已经形成的网格状心理地图上叠加六大板块图、全球气候类型图、洋流模式图、大洲地形图、农业地域类型图等,丰富我们的心理地图,让空间定位的地理参照物变得更丰富,形成立体“心理地图”。

2.探究中尺度区域,培养空间思维

教师给学生发下印有空白中尺度区域简图的学案,并大量留空,其目的是给学生假想的空间,并让学生补充绘图(描绘纬线、标出海陆位置等),逐渐完善区域的信息。天山西部伊犁河谷区域就是个比较典型的中尺度区域,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次以其为背景进行考查,以下以该区域为案例探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途径。

(1)在“假想”中探究

“假想”建立在学生对原理的再现基础上。教师呈现天山西部伊犁河谷附近区域简图,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探讨如何描述该处的地理空间位置;同桌互相在对方图上标出任意纬度,相互探讨其影响;探究获知当地纬度的途径;探究若区域处在大陆东岸或西岸时的不同自然特征和农业类型、农业发展条件。

(2)在“真实”中深化

教师呈现中尺度区域的“真实身份”:纬度44°N附近,地处大陆中部。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该区域的具体自然特征、农业发展条件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探讨这些区域的一般特征后,教师继续呈现中尺度区域更多的信息材料,如等高线地形图、当地不同位置的气温降水资料等,由此进行更具体、更深入的探究。如根据等高线图,请学生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分析不同地形位置对其聚落形成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地形位置对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等。

(3)在拓宽中联系

教师提供全球地质构造和板块图,由学生探究地质位置及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所给区域周边,探究该区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扩大空间视野。如借助地图资料,教师要求学生探讨伊犁河谷地区与哈萨克斯坦的可能经济联系。另外,教师展示伊犁河谷美丽的风景:伊犁河、山地森林、山地牧场、薰衣草等,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景观图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尺度区域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事例。

通过上述对中尺度区域的探究,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培养空间思维,并形成相应的地理空间素养:能从多个角度确立区域位置,并能分析区域位置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发现区域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的有序性,并鉴赏其中之美;能够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能够进行区域联系,把认识某个区域的方法和视角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等等。

3.引导空间归纳,完善知识网络

能否进行空间归纳是学生空间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表征,它使空间思维变得更加有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归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归纳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经济位置等的影响。二是以相应区域为底图,由学生描绘出对应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活动。如在伊犁河谷图中相应呈现气候差异、河流特征、植被状况、农业分布、城镇分布等信息。三是帮助学生形成区域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图),在框架建构的基础上理解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的逻辑联系,完善区域地理复习的知识体系。

总之,有效利用中尺度区域挖掘其蕴含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是一条促进学生空间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利用对中尺度区域的探究,从“假想”到“真实”,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关系着学生空间思维和空间能力的发展。通过中尺度区域这一舞台,帮助学生认识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更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涵,也为学生应对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职教中心)

上一篇:如果可以再来 下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英语书籍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