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太太的歪打正着教子经

时间:2022-07-02 12:06:38

一档《爸爸回来了》,让王中磊的儿子王元也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热门人物,虽然才8岁,但用英语与老外熟练交流的表现让人们艳羡不已。

当然会有人觉得,富二代嘛,教育环境好,有这表现是应该的。可实际上在王元也的教育问题上,王中磊选择了无为而治,说白了他是个甩手掌柜,教育孩子的事情是由太太王晓蓉负责的。王中磊对太太的教子方式颇有微辞,他老说,如果王元也将来能有所成就,那一定是他妈妈歪打正着碰上了。

穷养女儿是无奈

王元也有个姐姐王元雯,大他9岁,王元雯出生时,王中磊正值首次创业失利,所以,她没有过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待遇,喂奶期间妈妈王晓蓉的主食是打卤面。

王元雯大一点儿之后,王中磊的事业有了转机,每天早出晚归地忙活,压根顾不上老婆孩子,那段时间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主要贡献就是给王晓蓉交家用,只有经济贡献,匮乏家庭责任。

王元雯1岁时,华谊兄弟正式进入电影行业,紧接而来的就是利润的巨额攀升。他们搬进了别墅,有了豪车,但是,这一切都似乎跟王元雯没啥关系,她吃的用的在品质档次上没有丝毫变化,因为她有个不敢花钱的妈妈。

王晓蓉过过苦日子,对那种连续8个月吃打卤面的生活望而生畏,穷过,所以就特别怕再穷。尽管王中磊给她的钱越来越多,但她始终不敢用。不仅自己舍不得用,在女儿身上也要再三掂量斟酌。

王元雯的主食没有国外的婴儿米粉之类的高档货,是一款来自江浙的亲民产品――荷花糕。8块钱一斤,平均一块荷花糕不到7毛钱。用温水泡开后上蒸锅蒸,蒸的时候可以加牛奶或果汁,也可以加肉泥青菜。一块荷花糕就能让王元雯吃得肚儿圆,

有朋友送过挺上档次的婴儿用品,比方新西兰原装奶粉、日本进口的纸尿裤以及美国的婴儿食品……但这种礼物基本属于媚眼抛给瞎子看。王中磊收下带回家,王晓蓉拒绝使用,理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吃了美国原装的婴儿米粉后不吃荷花糕怎么办?

王中磊只负责把婴儿用品拿回家,至于用不用怎么用他不干涉。于是,这些当做礼物搬回家的婴儿用品在储藏室打个转,又被王晓蓉以各种理由转赠他人。送完后还特别理直气壮,她说既然目前的生活女儿很适应,那就没有改变的必要。育儿这件事,多做多错,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固步守城。

王元雯没有上过幼儿园,王晓蓉做全职太太,她觉得幼儿园老师能教的东西她都能教,老师照顾孩子的那些事情她也做得更好。既然自己比老师还能干,何必去花这冤枉钱?

王元雯没有过那种在幼儿园门口嚎啕大哭,舍不得妈妈不愿意进去的经历,但多了别人家的孩子没有的在小学门口大放悲声的场面。可惜的是,这种离家恐惧症被王晓蓉干净利落地就给根治了。她把女儿往老师面前一带,叮嘱女儿:我走了,你自个儿哭,哭够了就跟老师进去。然后转身走人。没人哄,抽泣一阵后王元雯觉得挺没趣,就此戒了这个不良爱好。

穷养儿子是常态

女儿上小学没多久,王晓蓉怀上了二胎。照理说,女儿穷养是因为条件不允许,而今不用为钱发愁了,总该将老二富养一回,弥补一下吧。但王晓蓉认为:经过试验证明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就该原封不动地贯彻执行。所以,王元也重蹈姐姐的覆辙,而且待遇还不如姐姐。

虽然当初俭省,但基本的婴儿用品总还需要买回家,到了老二这里就连这点基本待遇都欠奉了。王元也只能穿姐姐穿过的婴儿服、用姐姐用过的洗澡盆、睡姐姐睡过的婴儿床……

除了省钱,王晓蓉还觉得这样更安全,谁知道新东西里有没有什么有害物质?老大当年用过毫发无伤就证明这些用品没啥危害,就算有点有害物质,这么些年闲置在一边,也都挥发尽了。她还旁征博引地找到证据,以此证明自己的方法没错――慈禧太后每次有了新鞋子,都会让宫女先帮她穿几天,这样穿起来才舒服。连慈禧太后都穿旧的,老二用姐姐的旧货有啥好说道的?

俩孩子相差9岁,但在抚养方式上完全没有与时俱进。而且似乎因为养过了女儿,看淡了养孩子这件事,在对老二的照顾上更加粗放和不上心。

以前养女儿时,王晓蓉还有些战战兢兢,怕女儿磕着碰着出啥危险,结果发现小孩子其实很精明,天生有趋吉避凶的本能。有了儿子后,她不会亦步亦趋的跟着,更多时候,她坐在沙发上看书发呆打盹,任由儿子满地爬。

王晓蓉很有环保意识,给儿子做了一套连体拖地服,前后都缀满了墩布似的布条,儿子在摸爬滚打中,顺带着就把地板蹭得干干净净。

等到儿子牙牙学语时,她就把儿子交给了大嫂刘小梅。刘小梅曾经跟王中军在美国呆了5年,说是陪读,其实是全职打工,虽然没进过一天学校,但在打工过程中练就了一口熟练的英语。不过,刘小梅自称美国文盲,她能说能听,但是不能读不能写。

王晓蓉觉得这已经足够了,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什么?沟通啊!能听会说了,不能读写那还算是问题吗?所以,王元也是在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在自己家用中文跟父母交流,在大伯家则是全部英语沟通。小孩子的语言天赋是毋庸置疑的,王元也的语言能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在王中军家里,看刘小梅跟他用英语你来我往地交谈,王晓蓉虽然听不太懂,但从大嫂频频点头的赞许中她觉得将儿子托管给大嫂是件很有收获的事情。

王元也在家只有两门课,中文和体育。王晓蓉不从拼音入手,也不让儿子从一二三开始练笔,起点就是《三字经》,不认识不要紧,先学会背诵。她不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从不规定儿子每天必须背诵下多少字数,在保证不忘记前一天背诵内容的前提下,多记住一句都算是完成任务。

1145个字的《三字经》,王元也花了大半年才背下来,平均一天背不到6个字。王晓蓉一点也不着急,她说这纯属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能记住固然好,不能记住就当是打发了时间,不负责任得让人无语。

基本上属于囫囵吞枣,3岁的孩子哪知道《三字经》是啥意思?虽然能背得郎朗上口,但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

陪儿子是散心好理由

在为儿子选择体育爱好时,王晓蓉用了一种让人瞠目的选择方式。儿子周岁时抓周,王晓蓉在地板上摆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足球、排球……王元也趔趔趄趄没走稳,摔了一跤,摔下去时手一伸抱住了篮球,王晓蓉就声称儿子是个篮球爱好者。

王元也到了可以打篮球的年龄后,给他找的篮球教练也是自家亲戚,王中军的儿子,王元也的堂哥。堂哥是个篮球爱好者,比王元也大5岁,正是需要粉丝的年龄,王元也又正处在对大男孩特别崇拜的年龄段,兄弟俩就成了好搭档。俩人在篮球场一玩就是半天,王元也的主要任务是捡球,堂哥偶尔让他投个篮他就欢欣雀跃,虽然球离篮板还有一大截,但足以让他高兴好半天。

虽然球打得烂,但一点也不妨碍王元也当球迷,他成了NBA的狂热粉丝。虽然连30支球队的名字都说不上来,觉得球员都长得一个模样,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在技巧挑战赛、3分球大赛和扣篮大赛的现场激动得满脸通红。

这个爱好让王晓蓉有了极好的散心理由。每逢NBA赛季临近,她带着儿子去美国,只需帮他买好球赛联票,就可以悠哉游哉去逛街了。起先孩子小还必须陪同一下,当女儿去到美国留学后,她就彻底解放了,把儿子交给女儿,她可以从洛杉矶游逛到华盛顿。

回国之后,还可以在朋友们面前展现自己贤妻良母的一面,一个压根不爱好篮球的女人,陪着儿子从季前赛坚持到季后赛,这是多么负责任啊!

不知从哪儿听说多逛博物馆可以提升修养,王晓蓉充分利用了这个招牌,然后便是一段愉悦的欧洲之旅。每到一地,将儿子送到当地博物馆的门口,约好两小时后在这里集合,然后儿子去博物馆接受不知道对修养有没有提升的熏陶,王晓蓉找个街边小店喝咖啡尝小吃。

有段时间王元也迷上了网游,不是泡在电脑前就是捧着平板,王晓蓉觉得这样影响视力,决定干预一下。但她没采取什么强制性措施,只是把电脑和平板的开机密码设置成了数学题,每天换一道题目,数学题的正确答案就是开机密码――结果是王元也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王晓蓉尝到了甜头,于是开机密码更加百变神奇了。有时是从《乱世佳人》中截取一段经典文字做填空、有时是默写出《春江花月夜》中的某一个段落、更苛刻的是对着麦克风背诵《诗经小雅》中的《东山》……王元也背诵之后电脑会与事先录入的语音版本严密对照进行打分……

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教子方式,王中磊从不干涉,虽然有些方式让他觉得欠妥,但绝不打断。他认为,在对孩子在教育问题上必须做到夫妻俩只发出一个声音。虽然他老说王晓蓉教子像打迷踪拳,想到一招是一招,缺乏系统性,也没啥科学依据,但是,教子嘛,大人舒服小孩也不难受,两代人之间没啥冲突,这就算满足基本要求了。如果能额外让孩子学点用得上的学问、养成一两样能受用终身的爱好,那就更好了。

目前看来,王晓蓉的那些招似乎达到了预期效果,至于将来孩子有没有更大的成就,王中磊拭目以待,歪打也能正着,他很期待!

上一篇: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研究的历史进程... 下一篇:告别“选秀酱油男”,“煲仔饭歌神”背后有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