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沥青面层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浅析

时间:2022-07-02 10:43:08

几种沥青面层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浅析

[摘 要] 公路是露天结构,它受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叙述了几种二级以下公路在建设与营运过程中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通病的现象、原因与防治方法。

[关键词] 沥青面层 质量通病

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通病包括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反射裂缝、翻浆、车辙、拥包、搓板、泛油、坑槽、松散、脱皮、啃边、光面、施工接缝明显、压实度不足等等,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通病的现象、原因与防治方法。

一、横向裂缝

1.现象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

2.原因分析

(1)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

(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缝。

(4)桥梁、涵洞或通道二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3.预防措施

(1)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

(2)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

(4)桥涵两侧填上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工后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理的路基施工组织。

(5)反射裂缝预防见1.4

4.治理方法

(1)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 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

二、纵向裂缝

1.现象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2.原因分析

(1)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3)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3.预防措施

(1)采用全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

(2)如无条件全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之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测壁涂刷0.3~0.6kg/m2粘层沥青,再摊铺相邻路幅。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要求。如符合质量要求的回填土来源或压实有困难时,须作特殊处理,如采用黄砂、砾石砂或有自硬性的高钙粉煤灰或热焖钢渣等。

(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应涂刷 0.3~0.6kg/m2粘层沥青。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4.治理方法

2~5mm的裂缝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大于5mm的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保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

三、网状裂缝

1.现象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l mm以上,缝距40cm以下,l m2以上。

2.原因分析

(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

(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3.预防措施

(1)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承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承层稳定,并宜喷洒0.3~0.6kg/m2粘层沥青。

(2)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

(3)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结;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

(4)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石灰、水泥稳定类材料。

4.治理方法

(1)如央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

(2)如强度满足要求,网状裂缝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轻反射裂缝。可采取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详见1.4)。

(3)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20~40cm。消石灰用量5%~10%,或水泥用量4%~6%。待上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

(4)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

四、反射裂缝

1.现象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层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在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取决于下承层。

2.原因分析

(1)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2)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3.预防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详见《底基层和基层》中2.12)。

(2)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立工织物、玻纤网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4.治理方法

(1)缝宽小于2mm时,可不作处理。

(2)缝宽大于2mm时,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垃圾,缝边碎粒料,并保持缝内干燥。灌缝后撒洒粗砂或3~5mm石屑。

五、车辙

1.现象

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拌有隆起(如图所示),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在实施渠化交通的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

图3.2-1 车辙示意图

2.原因分析

(l)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人度偏大或沥青质量不好。

(2)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时未充分压实,在车辆反复荷载作用下,轮迹处被进一步压密,而出现下陷。

(3)基层或下承层软弱或未充分压实,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继续压密或产生剪切破坏。

3.预防措施

(l)粗集料应粗糙且有较多的破碎裂面。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应形成良好的骨架作用,细集料充分填充空隙,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及流值等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详见本手册“沥青制品”编),高等级道路应进行车撤试验检验,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不小于800次/mm,对一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不小于600次/mm。

(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选用合适标号的沥青,针入度不宜过大,淮北地区一般选用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3)施工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碾压,基层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分别达到96%和95%。

(4)对于通行重车比例较大的道路,或起动、制动频繁、陡坡的路段,必要时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提高抗车辙能力。但在选用时,必须兼顾高低温性能。

(5)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否则较易引起车辙。

4.治理方法

(1)如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10cm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粘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2)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展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3)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cm。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4)对于受条件限制或车辙面积较小的道路,可采用现场冷拌的乳化沥青混合料修补。其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可参照《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确定。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下一篇:GPS RTK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