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的心脏:阿西西

时间:2022-07-02 06:24:42

凝神的心脏:阿西西

廖伟棠,诗人,摄影师。家在香港,云游四海。著有诗集《野蛮夜歌》、散文集《衣锦夜行》等十余本。

曹疏影,诗人、作家,哈尔滨人,曾居北京、意大利,现居香港。著有诗集《金雪》、散文集《虚齿记》、童话小说集《和呼咪一起钓鱼》等。

“双游记”,诗人之笔与诗人之摄相遇,永结忘情游,相期此人间。

五个少年坐在山坡高地上,远远看去,恰有两座大山在他们面前,更远的地方,打开。山与山之间露出的,又是翁布里亚无极的翠野。“山际关系”,这个我在香港一家旧书店乱翻书学到的地理名词可以用到眼前了。这两座隔空打开、向各自方向蔓延而去的绿山打动了我,它们互相离开又绵柔不尽,体现出一种高度理性的温柔,又在那理性内部沉醉,陷落。

少年们在我遥远的视线中像是坐在悬崖边上,草坡的边际线恰好在他们身下断开,但他们满不在乎地晃动着小臂,随手指向空中无何可有的一处。草坡一路而去,大地是在白云里,我转身,把目光投出身边的树冠外,四下里都是白云。这样一晃,少年们就小得像是精盐雕出的塑像,在雪白的阳光里。一那,什么都在云端立住。

一那,我的目光又是从云另一端佩鲁贾远眺过来。是我同Giovanni在半山远眺台上,他指着山谷远远一小从石头说,那就是阿西西。阿西西,一块古老的石头,圣方济各给它插好花束。

《圣方济各的花束》,罗西里尼这部电影里,“花束”这词译得真好。不是烂漫一大捧鲜花,而是向内的,收束着的,在光中浸润着安静的。圣方济各的温柔、清秀、磊落、内向和坚定,都通过这个词表现出来。在电影和各幅画里见到的他,都是这样一副样子。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两壁,乔托二十六幅湿壁画里的他,也是这副样子。那是三十多岁的乔托为圣方济各绘制的生平连环图。我在教堂里缓行,抬头上望那些乔托式的人物和场景。

这是我最爱的画家中之一位,前不久七月一个夜里,我被乔万尼拉到佩鲁贾的圣方济各教堂前听演讲,演讲者是早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达里奥胡,月夜里教堂前的草地上,设好的梯形座席,四五百人在听一位作家关于远古圣人和画家的讲座,而更多的人如乔万尼和我,没有买票只能挤在栏杆外向内观望,这让我感到意大利人的普遍文化素养。我们在上半场偷跨过围栏,坐到了席内的空位上;被赶出来后又绕到教堂对面的小山上,遥望下方舞台,我只记得乔万尼翻译给我听的两件事,一是达里奥胡说他找到了圣方济各当年来到佩鲁贾的住处,现在是一个小批萨店;另一个是讲乔托在几年间迅速生了一大堆孩子,于是他就在佛罗伦萨和佩鲁贾之间骑马跑来跑去为不同贵族和宗教机构作画,为了养他的一大家子。后来知道原来那次演讲是为了达里奥胡的新书《Giotto o Non Giotto》(乔托,还是不是乔托)。

我爱乔托的作品,只是不知道他还有达里奥胡演讲中的这层幽默色彩,达里奥胡的演讲连我这听不懂的人都大赞好听,他的表演力非常丰富,宛如最精彩的脱口秀,临近结尾还唱起了歌剧。而我最初爱着的那个乔托,是一颗不群于世的艺术心灵(如今我承认这很大程度是出于我自己的想象),他在漫长而乖戾的中世纪后期,独自一人绘出了基于尘世的光芒。世界进入伟大的文艺复兴还需一个世纪,乔托的四周还都是怪诞阴森的城堡里饕餮着的怪兽,矮子与狂人无休无止的巡游,只他在安静地绘制着符合美好比例的人物与风景,他发现了这些比例,并由之接通遥远的文明,一段基因重新复活,人的自我之美由光暗深处重新显露。

换而言之,这是让尘土的力量上浮,穿越到圣的表面来,乔托的宗教画就是把尘土味画出在肉体表面,肉体方不在圣迹前泯散。乔托使用的色彩,不是黑、金、蓝、血红那种典型的中世纪圣画配色,而是用粉雅清朗的色彩。他的人物是飞升的几何体,又圆润缓慢从而拥有独特坚实的雕塑感,米开朗基罗应该从他这里拿走过那种凝重缓慢但又利用戏剧性令之轻盈的风格。轻轻地不失重,乔托笔下的圣方济各因此是甜美而稳重的,他的温柔落在深沉的情感深处――也如泉底的深处,其投下的斑驳之影因而是全然的美的。这美与翁布里亚的美如此统一――在一个喜欢在翠绿山谷中用轻粉色石块与白色石块杂错建造教堂的地方,圣方济各的美德因而是阿西西、翁布里亚的美的底色。

乔托那相比中世纪扁平形象而言拥有立体视觉与合理比例的画作,却又未如日后文艺复兴全盛期画师们笔下那样拥有完美的透视。是的,在精于、习惯于透视法的作者和观者眼中,乔托的透视仍是天真的,然而,恰是这非完美的透视带给他的画作一种怎样不可思议的美。这是一种天真之美,完美无瑕的透视法带给我们的反而是世界的假象,好比CG动画效果常常因过于精细和立体,反给人失真之感。而乔托的天真又是靠他在技艺上的世故达成的,他的人物在独特的透视(我无法说那是有欠成熟的透视法)中处在张力和危机中,宛如正在搜索灵魂。乔托从一般中世纪花匠对神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如一个从大地上站起身的孩子,天真,清雅而自信,这该与圣方济各离开同伴去向鸟群传教的身影相似。

阿西西就是圣方济各的城市。这里是他的故乡,也是日后的主要修行地,他的墓室也建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这座建成于十三世纪的教堂,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圣方济各会的修士以及崇拜者前来朝拜。而更广大、无边的圣方济各教堂,不就是阿西西那繁华遍野的山谷?出生于这个山顶小镇一个贵族家庭的方济各,年轻时受神的感召弃家修行,曾有很长时间,他就游荡在阿西西附近的山谷里。他亲手建造的茅棚式修道所也在这里,他同圣女Chiara讲解上帝之爱也是在这里,他服务的麻风病院也在这里,也是在这里的鲜花山谷中,他立定,展开沉实的臂膀,便有雀鸟落满,他用鸟儿的语言向它们诉说上帝之爱。

多美的一幅画面,懂得鸟语的人我还知道一位,就是中国的公冶长。而关于公冶长,我们除了知道一个他被乌鸦诬陷、又靠自己会听燕子说话在县令面前还了自己清白的传说,就只知道孔子说“这人不错、可以把女儿嫁给他”的那一句话了。奇人公冶长,似乎没有更多史迹,更没有用自己的独特本领来做出怎样的故事,而方济各则被视为动物的保护神。

有关圣方济各的各种民间传说都收集在Fioretti小花这本书里,中文又译作灵花,但我始终钟情小花这个名字,“这本书记载的是基督可怜的小孩圣方济各和他几位圣洁的同伴们所开的小花,所行的奇事……”故事里最引人兴味的,是他和圣女Chiara的故事。Chiara十八岁开始追随圣方济各,自创贫穷修女会,她和一些姊妹的修道所离圣方济各和他的兄弟们不远。Chiara屡次请求Francesco一次共餐的机会,Francesco却不答应,直至Francesco身边的修士劝解他说,“Chiara是那样圣洁而蒙神悦纳的一位童女,而她所请求的只是如此细小的要求,她是因为听了你讲道而放弃世上的荣华富贵的。你为何都不肯答应呢?”Francesco才答应。他们的晚餐上由于众人在Francesco的引领下共同冥想上帝之爱,而终于出现了灵光,远处的农人看到阿西西这间山林中小修道院起了红光,赶来救火才发现是圣迹之光。而Francesco和Chiara在冥想完毕后,眼前粗糙的食物与粗糙的肉体已无其所谓了。

这段故事令人莞尔,方济各与克莱尔在后世的各种民间解说和通俗影视中常被理解为曾有过爱情的一对,《小花》中他们只是导师与追随者的关系。但人心的善良愿望想象出他们的关系,而这段聚餐的故事也真的言辞暧昧,圣方济各为何不肯答应呢?他顾及的是什么呢?圣Chiara的教堂也在阿西西,她是本地富户之女,将父亲许配的一桩富贵婚姻一拖再拖,直拖到十八岁,听了圣方济各的演讲就逃家追随他去了。她的教堂自外观上已极娟秀,走进去,有她亲手缝制的修道袍在展示,简朴而雪白,上面字字针线,是一一消除了的心事。如今写下来不禁想起薛宝钗的“雪洞”之辞。

我喜欢Chiara这名字,最初在北京的意大利语学校里,因我姓以C开头,老师Elisa给我几个C开头的名字里我选中了Chiara,因为好听,也因为看它的形态猜它似乎与“清澈”有关,回去翻字典真的与光明、澄澈、明白有关,这下好了,我在北京写“这些我喜欢的意思都在,从蒙塔莱到庞德的意思都在……”。只是后来在佩鲁贾,所有人都叫我shuying,只Federica有一次知道了这个意大利名,便叫个不停,因为东方字本来对她是难发音的。

说回那两个人儿,我是愿意相信他们两人之间存在一种最超脱的爱的,而这已经是恋人之爱所能有的最圣洁的形态。Rosellini的电影里,Francesco和Chiara就是人能达到的最真纯的样子。Rosellini也拍摄了二人聚餐这一段,将夜晚改成午昼,并未渲染什么,但已足够素朴地表达了深沉的爱意。

圣方济各教堂也有着这样深沉的爱之蓝色,教堂的天花一路模仿星空,却是比星空的靛蓝色更粉柔的一种碧蓝。上面绘有金色的十字星辰。这满怀爱意的顶部统一了四下里无所不尽其极的雕梁画栋。这是我一路入过的上百个教堂中最柔情蜜意的一座,由up church走到lower church,乍入低拱顶,上面绘满鲜艳花纹,无一处不是壁画,既乡村又迷幻。有的花纹很像藏族艺术。所有的花纹都在一种独特的深重的粉蓝色底上一路走来的教堂中,往往以中世纪中晚期的教堂最为雕梁画栋,那种锦绣风格对比文艺复兴及其后巴洛克、浪漫主义各时期来说比后者少了理性和科技的气质,对整体性与和谐也有一种更为松散自由的理解,因此它们的锦绣总有一股乡村风味,稚拙气,但当其后的和谐等理念为世人过于娴熟时,再看这些散落在意大利山区小城的诸座中世纪教堂,那种天真可喜、变幻神奇的感觉就不能不令人印象深刻了,比如佩鲁贾的圣皮埃罗教堂,随处画着绝世尘埃背后的 幻世图,极尽怪诞陆离之相的一组十世纪木雕唱诗椅;古比奥的la chiesa di santa maria nuova;奥维多的主教堂;Arrezo的basilica di san francesco; Spello的chies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这类教堂中的大多数都遭遇过毁损和重建的命运,但无伦如何修复和改建,都能将那独有的气质维系至今日,当今的都市无论如何潮流变动,赛博、金融和现实世界诸域无论如何迷雾重重,都似乎无法变动它们的甜美,神奇,天真,安然。

我在圣方济各教堂见到一个又一个川流不息来自豪华世界的朝拜者和观光客,行跪拜大礼,尤其在圣方济各的墓室前。那墓室在上层教堂和下层教堂的最底层,地下室,低暗,执拗,隆着混沌的游光。那里的石壁让人一望即想落泪。墓边有鲜红的鹅掌花,是那墓室中凝神的心脏。

圣方济各的故事以他跪在岩石上领取圣痕(Stigma)的情节达到高潮,那是耶稣当年受难时在双手、双脚、肋骨上出现的伤口,它们也出现在圣方济各的身体上,圣方济各与他的信仰合而为一。本来,传说中的圣方济各,其理想主义、坚忍、慈悲、睿智,都很像当年尘埃中一路走来的那个拿撒勒人,那最初的耶稣,而非被基督教神圣化了的圣子。正如是最初的悉达多,而非为门徒们热心描绘、为后世供在案子上的那个大佛像,保有了后来构成一门宗教中最初的敏锐、透彻和智慧。方济各正是这样能够绕过“宗教”而重新接近耶稣之敏锐、透彻、智慧的一个人,直到他自己后来也被自己的门徒渲染成屡屡实现圣迹的圣人。是那最初的拿撒勒人、悉达多、最初的方济各,以他们由历史中一路沥血饮泣、穿梭而来的不灭力量和伟大智慧在打动我。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切格瓦拉。方济各却像是基督教里最具佛性的一人,佛是溶融的,耶稣更重以自身启示,和佛相比基督的仁慈更有肉身感。而方济各伟大的情感,轻轻自天宇落下的微笑,也是自人间笑向上苍的微笑,他的没有界限启示你的重重界限。你在这繁华的古老教堂见过他浮游着混沌之光的墓穴后出返青天人间,顿时洗沥一个新的自我。

而遗在你身后的,则是那些午夜里也会跳动的地下墓穴的石块,何时这些如此坚硬的石头也会呼吸,不是在水里,而是在地下,在一座完全由石头构成的建筑里,集体呼吸、柔软移动,那是你身后方济各柔软、坚韧而沉醉的力量。

使我做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处播下你的爱;

在伤痕之处播下你宽恕;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

哦,主啊使我少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爱,但求全心付出爱。

―― 圣方济各祷词

你在山谷上回望那淡玫瑰色与白色条石相间的教堂,一时一刻,什么都溶在阳光里。那是蓝天白云里,由雪堆出的一座教堂,盐精雕造的小路,满山谷亮银子一般的树叶。你恍惚一刹中树下并没有阴影。全世界的小城都有阴影,偏偏阿西西没有。

上一篇:三月街:春潮歌海中的人间盛会 下一篇:寻找最后的水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