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斓的白描音乐《八十七神仙卷》

时间:2022-07-02 03:54:48

色彩斑斓的白描音乐《八十七神仙卷》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古都洛阳第一次临摹白描《八十七神仙卷》。那时,面对那万线齐鸣的线条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是感觉“线”很美,画面很壮观,

在这无声、无色的白描长卷中确有强烈的色彩视觉感受和美妙悦耳的音乐感觉。那神奇美妙的线的魅力强烈吸引着我,但是,在临到三十几位神仙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临本了,我跑遍了小城的所有书店都找不到其他神仙的踪影,这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常常想像着八十七个神仙全体列队的画面该是什么样?对《八十七神仙卷》的兴趣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很长一段日子我经常拿着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并不接近原作的教学线稿反复临摹,特别留意有关“八十七神仙卷”的资料,了解到先藏于徐悲鸿艺术馆,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先生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白描人物画长卷,也是我国至今发现与保存最完整的白描艺术绝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国内外美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人学习、研究、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八十七神仙卷》因为是绢本,中国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之说。因年代久远,抢救与延长保存时间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难题。因此,这幅白描艺术绝品是不可能看到真迹的。我们远离北京的小城就是连接近原作的印刷品也很难见到。后来我曾经有机会到徐悲鸿艺术馆看到了接近原作的临摹本后,就想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临一幅更好的。

2002年我到中央美院访学时,在国画系资料室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八十七神仙卷”原大全图收藏版。我激动了好几天,天天拿着放大镜呆在画卷面前,这幅具有典型唐宋绘画风格的白描人物画,应该是一幅壁画粉本手搞,由于历史变迁,这幅壁画没有保存下来,但这幅白描手搞的艺术魅力也许不亚于那金壁辉煌的壁画再现。《八十七神仙卷》虽然至今还没有确切考究出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但那用万线齐鸣奏响的美妙乐章,用强劲的节奏韵律、优美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描绘的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行成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技艺与风格中包含了东晋顾恺之的“紧密连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唐宋时期的阎立本、周肪等细密的画风及吴道子“吴带当风”、“势若风旋”的战笔、铁线描等,把我国传统的“以形写神”“意想布局”、“笔线立骨“等造型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我实在阻挡不了那万线齐鸣奏响的美妙音乐的诱惑,立刻产生了临摹全图的强烈欲望。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工笔人物工作室胡勃教授和老师们的支持下,良好的绘画环境和强烈的学术氛围中促使我投入这个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白描工程。在临摹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凭着西画基本功的素描、速写的功底是根本不可以面对东方艺术这神秘的线条。东西方绘画本身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我虽然学习工笔画已有三十多年,一直认为自己的白描功底还是不错的。但是,面对《八十七神仙卷》我很惭愧,开始从心底佩服古人,并决心要老老实实的从传统白描精品中重新解决“线”的问题,我把“八十七神仙卷” 放大一倍反复研究,这也叫“读画”只有用心去读画,深入理解传统白描精品的艺术精髓,尽力抓住作品的艺术感觉,才能真正掌握好白描的各种表现技法。中国毛笔应该是世界上最富有内涵及表现力的书写工具了。没有扎实的传统毛笔基本工是根本驾御不了这神秘的线条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刻理解《八十七神仙卷》的艺术内涵,才有资格去学习她的白描技法,继承白描艺术。在中央美术学院工笔人物工作室胡勃教授的指导下重新解读《八十七神仙卷》,才把对她以前从来没有读懂的地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想,完全读懂这幅艺术巨作,还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从我个人目前对她的部分认识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典型的中国“以形写神”的造型风格

早在1600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秒得”的著名论点,阐明了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以及形神相互依存和以神为主导等理论。同时也指出了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再现自然物象,而必须迁入画家的情思与想象,使之与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相结合,才能创造美妙传神的艺术形象。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也提出了“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的理论。因此,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强化夸张的造型手段已逐步形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典型的造型风格。我想〈八十七神仙卷〉的作者也许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创作的这幅巨作吧。

1、注重形象记忆,强化夸张的造型。《八十七神仙卷》中表现的道教帝君、诸神仙朝偈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中有3位帝君、6位神将、10位真人仙人和68位仙女玉女。其造型手段就是典型的通过强化夸张记忆中的形象,塑造画家个性的审美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如:三位帝君(东华大帝君、南极大帝君、执扇大帝君)的人物刻画,身材魁梧高大,面容慈眉善目、精神风貌给人以威严、神圣的能普渡众生的感觉。头顶加以象征太阳的光环,形成了长卷画面的三处焦点;六名武士神将那种“扎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的淋漓尽致;十位男性真人、仙人窜插在画面的前后两端,神态自诺、形象不一,以年龄的差别强化每位仙人的个性特征;六十八位仙女、玉女那优美动人、飘飘欲飞、顾盼生姿形成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画面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长卷的所有人物造型刻画都带有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和对理想美的追求,他把握夸张的度是非常恰当的,做到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他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塑造仙人的原形,以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注重“写意传神”,然后通过大胆的艺术提炼而形成画面的经典。因此,《八十七神仙卷》的人物造型风格和我们现代艺术的审美追求高境界看来是一致的。

2、抓住形体特征,创造程式化造型。西方古典写实的绘画艺术是排斥程式化的。而崇尚写意的中国传统绘画,为了要与自然物象拉开距离,追求艺术形象的写意性使之更具有形式美感、更理想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程式化造型的艺术表现方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程式化就是指抓住某一类物象的基本特征,结合画家的审美追求,运用规范化的艺术语言概括、提炼,形成形式感很强的艺术形象,具有规范化的形式美,又具备丰富精神内涵的艺术感染力。《八十七神仙卷》整个人物、饰物、烟云、荷花、长廊及背景等都在抓形体主要特征的前提下采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画面产生高度的和谐统一,并具有很强的韵律节奏感。特别是在六十八位仙女、玉女的人物刻画上更突出了这一特点:面容具有丰润、高雅、美丽、慈祥的共同特征,体态具有丰满、匀称、挺拔、飘逸的共同特点 。画家对每个人物的个性表现也十分注意,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众多的仙女、玉女中间根本找不到两个相同姿态和相同相貌的。由此可见,程式化造型绝不能和毫无艺术感染力的公式化、概念化混为一谈。

3、平面造型的装饰性。中国绘画是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就必然形成平面造型的绘画模式,只有在平面的空白上,线条才能随着画家的情思,自由的流转驰骋,形成优美的节奏和韵律,产生一定的装饰性。《八十七神仙卷》的装饰性就出自那独特的中国传统线条。由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变化等不同表现手法,把握平面造型的巨大优势,把画面的装饰美感发挥到极致,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现代世界绘画艺术共同追求的高境界,就包含有平面性与装饰性,西方一些现代派绘画大师也是由于学习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本真才创造出能影响世界的艺术珍品。因此,《八十七神仙卷》的平面造型的装饰性在现代绘画领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二、突破时空局限的“意象布局”构图手法

早在战国的《宴乐铜壶》的纹样上已出现了突破时空局限的构图手法。在汉画像石、砖上已普遍使用,长沙《马王堆锦画》把天上、人间、地下的都表现在同一画面中,真可谓充分地开展了意想空间的威力。中国传统绘画构图意识就是在出于自然,却不受自然的局限而打破时空界限,取得“意想布局”的独特的构图风格中逐渐积淀了一整套很有特色的构图规律。可以说,中国的意想构图是一种很自由、很理想、蕴涵着艺术真谛的构图形式。《八十七神仙卷》就是采用了中国独特的构图形式,用“散点透视”把八十七位人物平行的排列在同一视平线上,以三位帝君为视觉重点,以虚实、疏密、主宾、动静、齐平等因素形成的“开合”关系,使画面有一气贯注之势。然后画家根据情思,展开充分的想象空间,突破时空局限使祥云、荷花、树木、长廊及饰物完全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按个性的审美理想并围绕人物表现的主题“意想布局”。使画面实现了超乎自然,蕴涵艺术真谛的理想。

三、丰富内涵的“笔线立骨”的表意手段

中国艺术是一个流动着的线王国。早在原始彩陶和先秦金银器皿上就出现了绘画线条的雏形。战国时期的锦画,已能用流畅的线条表达物象的情态。千百年来历代书画家通过长期对中国毛笔特质的不断颖悟、研究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笔线立骨”的东方绘画艺术体系。我们知道“线”在自然物象的外表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类主观意识理解客观物象的表意手段,是一种虚拟性的视觉语言,和西方写实绘画体系相比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把握对客观的认识、理解、征服和超越。《八十七神仙卷》就是中国绘画“笔线立骨”的经典。

1、独特的白描艺术形式,展现自身的审美价值。有丰富内涵的白描线条对构成空灵流动富有韵律节奏的绘画作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八十七神仙卷》是典型独立的白描艺术表现形式,她的用笔多采用的是“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和钉头鼠尾描,等线描技法于一体。以高超娴熟的笔法技艺中锋出笔,行笔较慢,力量含蓄、富有内在力度和气势,给作品注入强劲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看来《八十七神仙卷》已不单是一副道家的壁画手搞了,她的自身独特白描艺术价值已远远超过作者没有想到的实际价值。这也许会给这位佚名画家带来一定的慰藉吧。

2、“骨法用笔”寄托画家情思,展示画家个性和审美理想。早在1000多年前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就提出“骨法用笔”,并把它列为六法之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绘画是以“骨气”为质,把骨法、骨气作为鉴赏绘画作品艺术品位高低的关键。骨法、骨气原是古人的星相术语,也是形容人品德行的常用词,后来被引用到诗文、书画领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品评的审美标准。骨法,骨气是指挺拔有力,蕴涵丰富精神因素,充满勃勃生气、奔腾大气的气势、气概的艺术形式。近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至千万笔 ,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既成气也”。《八十七神仙卷》的画面正是如潘天寿所说的,贯穿了由骨法用笔形成的骨气。特别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中,以骨力气势为注脚,强化不同人物特征和个性,把画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都渗透在作品的骨气之中,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艺术震撼力。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被《八十七神仙卷》深深吸引的答案吧。

四、白描的色彩视觉与音乐感觉

《八十七神仙卷》虽然是无声、无色的白描作品,但每当我展开画卷欣赏她时,都有一种强烈的五彩缤纷的色彩感受和美妙的乐曲鸣奏的感觉。开始我以为是幻觉,在我一遍一遍长期反复的阅读她时,才真正发现:《八十七神仙卷》白描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她独特的无色胜有色,无声胜有声。

《八十七神仙卷》的色彩感受是来自她“形神兼备”的人物艺术形象和“气韵生动”“意象布局”所形成的画面意境。特别是从六十八位仙女、玉女那丰润的面容,乌黑的发髻,变化多样的发型和发饰上鲜花、彩羽、珠光……飘逸的纱裙及跳动在服饰上的珍珠、玉佩、彩结;再加上出水芙蓉那稚嫩的色彩和一团团带有阳光七彩的祥云;三位帝君头顶耀眼的光环;武士、神将的盔甲等等都给人带来强烈的色彩信息。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白描画卷。

《八十七神仙卷》的音乐感觉是来自她“应物象形”强化、夸张的造型和中国线的刚柔、疏密、聚散、虚实、动静等变化而行成的节奏韵律。通篇画面由西向东蜿蜒贯通的娴静路径上飘飘欲飞的仙人仗队,迎风行进时发出的各种节奏音响:各种服饰、金银宝器相互碰撞而发出的叮叮铛铛声;仙女乐队中笛箫、竹笙、琵琶、鼓乐等奏响的美妙乐曲声;荷塘里静静的流水声;空间冉冉飘动的祥云而联想的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和谐声。同时也发现了其中首尾有几处不近完美的线条。我个人认为:也许是画家开始起笔时对笔墨的不适应和结束期的疲劳所导致的,为了避免我临摹过程中也出现败笔,我在开始正搞之前作了大量的前期练笔工作,直到自我感觉最佳的时刻才开始投入这神圣的白描工程。就这样在和八十七位神仙相处的日日夜夜每一个仙人的音容笑貌都深深的铭刻在心,他们每套服饰中的每一根线条都深深感动着我,我仿佛与他们同行,在远离权益纷争的尘世,在云间仙境、在优美的乐声和神仙服饰上发出的叮当声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幸福。当一幅新《八十七个神仙卷》以七米多长比原画大一倍的尺寸在中央美院国画系工笔人物工作室完成时,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无言表达……。也许这幅新《八十七神仙卷》绢本能再多保存几百年,几百年以后的炎黄子孙还能有许多能把中国白描艺术传承下去的人。

董红普:河南洛阳师范学院

上一篇:当代市场背景下我国民营美术馆的现实与困境 下一篇:品读高迪建筑透视文化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