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体会

时间:2022-07-02 12:44:33

新课标学习体会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师教的越位教育和简单依赖个体经验的缺位教育,是教师在课改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以人为本前后历经十多年的实验修改,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说实话,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课标都不太在意,学校发下来之后,也就简单地一目十行,然后就将其从此束之高阁。但对新课标解读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对新课标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之后,才能找准我们的教学点,才能正确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理解教科书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才能扎实稳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不会实施越位的教学,也不会犯缺位教学的错误。

2011版新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内容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课程难度略有降低,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立足运用,倡导以人为本。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论调,更加鲜明和具体。虽然我们平时总是提倡语文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中到底孰轻孰重,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在前几年,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的观点似乎大占上风。激情澎湃的教师语言、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丰富了、自由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真的能通过这样的语文课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吗?吴忠豪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五年级学生先自学《月光曲》,然后进行字词和阅读检测。等老师上完课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检测。同样的题目,两次检测的结果却相差无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的语文课堂,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表演、一群人的孤单吧。这样低效花哨的语文课坚决应该摒弃。

在语文新课标里,对语文课程做出了新的准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当中重点还应该落实在运用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比如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把这些化作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自己品味语言、写作奠定基础。所以课标明确提出阅读目标必须遵循: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重视知识和实际运用等原则。不仅是阅读教学,这次的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与写作”都分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写字”这一块,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样具有指导性、目标明晰的课程标准,帮助我们在教学时弄清了教学重点,少走了弯路,也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同时,通过学习新课标,还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于我心头的困惑,那就是: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过去我一直认为,既然是听课,当然是要听老师怎样上课,包括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板书设计,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然后又因为听了很多所谓的表演公开课,所以对于学生的反应如何更是忽略不计。但是新课标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却给了我一种新的观点: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现场生成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效果要弱化,关注点应该落在学生学得怎样上。就像省教科所周玲老师提出的,教师想教的和实际教的以及学生实际学的之间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的就是一节好课,反之则是失败的。其实这还是回到了一个老话题,以人为本。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使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这才是小学语文课的出发点。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解读,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清晰的了解,这对于我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下一篇:浅析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