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4673例门诊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时间:2022-07-01 06:37:22

德州市4673例门诊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对德州市4673例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趋势和临床检测及预防意义。方法采用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梅毒感染率有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人群,不同科室均有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存在。结论继续做好各种腔镜检查前筛查,保护好病人及医务人员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梅毒;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流行病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82-01

梅毒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为一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为苍白梅毒螺旋体,可引起全身多组织、器官损害,临床上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等[1]。因此,梅毒血清学检查被列入献血者、输血前、手术、有创操作前等的必备检测项目。临床上梅毒血清学检查主要包括两种: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前者主要是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临床上常用于筛选和治疗效果的判断,成本低廉,检测时间短,仅需1小时。后者为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只要感染过梅毒,便终身阳性[2],因此只能作为临床筛选,不能判断治疗效果。本文采用RPR和TPPA两种方法对德州市人民医院门诊4643例行腔镜检查患者梅毒血清学进行检测分析,了解德州地区甚至鲁西北冀东南地区梅毒流行病学概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门诊行腔镜检查患者4673例,年龄18岁-85岁,其中男性2816例,女性1857例。

1.2试剂RPR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

1.3方法取受检者静脉血2ml,分离血清。采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分别检测。所有检测方法步骤和结果判定均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并在试剂盒有效期内使用。

2结果

2.1各年龄段梅毒血清阳性率比较见表1。

2.2不同科室阳性结果分析见表2。

由表2结果显示,在全院所有科室中,梅毒阳性覆盖率为100%,其中TPPA检测阳性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感染内科(7.14%)、神经内科(4.76%)、肿瘤科(4.48%)、血液科及消化内科(3.50%)、神经外科(3.45%),RPR检测阳性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感染内科(7.14%)、神经内科(4.76%)、神经外科(3.45%)、肿瘤科(2.99%)、血液科及消化内科(2.92%)。

3讨论

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2类抗体,一为特异性抗体,另一为反应素。我们的检测方法之一TPPA即是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潜伏梅毒期机体便可产生,感染后约2-4周即可检出,治愈后甚至终生都可被检出。TPPA法通过抗原抗体凝集的原理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极高,敏感性也很高,但其检验操作步骤繁琐,检测时间长,且只能用于临床筛选,不能判定治疗效果。另一类反应素,是梅毒螺旋体释放出的一种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其具有抗体性,我们使用的RPR试验检测的即为反应素。可检测时间比特异性抗体稍晚2周,此种检验方法检测时间短,费用低廉,而且,反应素的多少与梅毒治疗效果相关,抗体滴度越高,梅毒治疗效果差,因此,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定治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学者认为反应素不仅仅存在于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机体中,妊娠、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风疹、水痘等,RPR同样可呈阳性[3]。因此如遇到RPR检验阳性时,临床上不能盲目定为梅毒感染。综上,临床上我们应该结合TPPA和RPR两种梅毒检测手段综合评判[4-5]。

本次统计由表1可见,对于梅毒,TPPA检测方法在80岁以上阳性率最高,达3.26%,考虑机体感染梅毒后年轻时机体抵抗力高而年龄增高抵抗力降低,导致老年人检测阳性。再者,老年人所患基础疾病多,有可能是基础疾病诱导产生的抗类质抗体或者TP抗体的交叉抗原引起的假阳性。21-40岁组RPR阳性率最高,达到2.41%,说明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是梅毒感染的主体。由于梅毒传染多为性传播途径,而调查显示感染梅毒者多有不结性生活史,多见于、非婚性接触、患有梅毒等。因此社会应加强对群众尤其年轻人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普及性病知识。

由表2可见,全院各科室梅毒阳性覆盖率100%,提示梅毒广泛分布于临床,医护人员在医疗操作中,尤其是手术、输血、有创操作等,严格筛选患者是否感染梅毒,确定其传染性,医疗器械、医疗废物严格消毒灭菌,减少院内梅毒传播。再者医护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万一在医务工作中受患者污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因此,联合TPPA和RPR检测方法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梅毒及传染性,患者接受有创操作、输血、手术、介入等医疗工作前后检测梅毒血清学,可有效判断患者所患梅毒是何时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此外,正确、有效的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梅毒可协助医护人员做好合理的防护措施,避免院内感染,有效防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陈静,田新华,陈磊.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检测方法及结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09,6(6):472-473.

[2]姜兰香,张亚芹,段正芳,等.335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4):257-258.

[3]殷文浩,郑敏,鲍彰,等.302例梅毒患者临床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2(6):536-537,542.

[4]刘红杏,牛淑芳.梅毒螺旋体检测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1043-1044.

[5]史伟峰,王玉月.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实验室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9,27(5):380-381.

上一篇:试论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 下一篇:2006——临汾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