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07-01 01:45:57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是教育者不断探讨的内容。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师素质的提高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自主式学习;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彬(1974-),男,辽宁锦县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海洋工程系建筑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辽宁 盘锦 1240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应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与尝试,努力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加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2]对工程建设而言,测量工作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等整个建设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如何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适应目前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是教育者不断探讨的内容,同时,也是促使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的动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把握

目前,大多数测量教材虽然都标明是高职高专的专用或规划教材,但从其内容上看,与普通高等院校所用教材差别不大。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偏多,且部分内容有些陈旧,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新仪器、新技术在有些教材上虽有所提及,但基本上是点到为止、粗略介绍,并没有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学生也就不可能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新仪器。

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以“适用、适合、必需”为原则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例如,大多数教材中都有“测量误差理论知识”这一章节。但从全书看,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这三章里,已经包含了各自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删除误差理论这一章。再如,作为测量人员,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是必需的。因此,仪器的操作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目前工程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际工作中,光学经纬仪已经被电子经纬仪等新仪器取代,微倾式水准仪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也应该删掉,应以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作为教学重点,重点讲授仪器的操作。另外,全站仪的使用越来越多,而大多数教材对全站仪只是简单介绍,学生学完只是知道全站仪这一仪器,其他均不了解。因此,应增加全站仪这部分内容,介绍常用型号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全站仪的使用,精距量距这一部分则可不讲,只介绍量距一般方法就可以了。

建筑物施工测量部分是课程教学中的另一重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应打破章节限制,以实际工程施工图作依据,从建筑物定位开始,到轴线的投测、标高的传递等,按照工程实际操作顺序来讲。这样可使各章节内容具体化,更具连续性,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施工测量的流程和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应以“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兼顾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为准绳,确保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范围,使之更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传统的测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决定,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生学习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3]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自主式学习的应用

在笔者的一次经纬仪操作教学中,始终有几个学生在旁边摆弄另一台经纬仪,课后了解到他们已经自学了经纬仪操作,学生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自主式学习的表现。自主式学习主要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了解教学的计划、目标、方法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管理,[4]以提高学习质量。自主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专长,通过相互讨论,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同时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培养。自主式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水准仪、经纬仪是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因此,其操作方法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学生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方法的前提是要了解仪器的构造及其作用。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是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最好手段。对照水准仪、经纬仪进行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熟悉仪器的构造,同时,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对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极其有利。

在实物演示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例视频演示,把书本上抽象的测量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对测量仪器操作的要求与步骤更加明确、清晰,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的能力。[2]而这个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达不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同时,新仪器、新技术的增加,如全站仪、GPS等新仪器的认识与使用等内容加入到教学中来,使得测量课时显得更加紧张。再加上实训场地、仪器设备等实训条件的不足,使得实践课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应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内容,绝不单纯讲授。例如,水准仪的构造与操作部分,最好是对照仪器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随着教师一同操作,教学效果肯定很理想。再如,建筑物定位测量这部分内容,也不要单纯依靠板书图解,最好是在实训场地或操场上,让学生配合进行实际定位测量操作。还有很多内容,像钢尺量距、直线定线等等,可以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这样就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间接地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时间。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更加来源于实践,只有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建筑工程测量”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新仪器、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理论知识的更新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测绘理论也不断完善。激光经纬仪、全站仪及GPS定位系统等新仪器、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大量应用,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理论知识的新动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对理论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教师还应经常阅读测量文献,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为熟练地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与现场的测量人员多交流,汲取他们的实践经验。最好能够到企业一线去锻炼或培训,以此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件重要而迫切、长期而艰巨的任务。[6]教师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既拥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测量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建筑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彬.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筑类实训室建设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2]张彬.“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06-107.

[3]周俭清.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2).

[4]王旭华.工程测量自主式学习应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3):

151-154

[5]唐冬梅,刘明星.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54-155.

[6]牛宝云.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探讨[J].矿山测量,2007,(1).

上一篇:论过渡语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基于工程素质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