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忠诚敬业的员工挫败感越强

时间:2022-07-01 01:39:38

越忠诚敬业的员工挫败感越强

伯纳特金融公司电话客服中心内的文化氛围,全行业都羡慕――人员流动率很低,几乎每个员工都相信自己有这样的使命:他们要帮助人们购买住房,帮助企业服务社区,帮助万千家庭实现他们的梦想。客户调查结果显示,伯纳特的客户对于他们打电话或发邮件时得到的帮助,总体上“非常满意”。疑问有人答复,难题有人解决。

客服代表们在大家眼里,总是那么乐于助人、知识渊博、热情友好。

总的来说,伯纳特电话客服中心的员工都积极敬业,以公司的成功为己任。但是,仅仅敬业度高就够了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目前在故事中露面的几位员工各自面临的情况吧。

劳伦曾设计出一个能够更好地预测员工排班需求的方案,从而在电话客服中心名声大噪。她是一名自我激励型的员工,能力强,效率也高。对她来说,解决掉一个恼人的难题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励。她希望能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工作,以便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如果现在的雇主无法提供这样的职位,她确定自己在其它公司也能找到机会。

劳伦的上司贝丝,最近刚目睹一位在伯纳特效力多年、备受肯定的公司元老突然离职。而且她知道,自己可能还会失去另一位重要的员工――劳伦。

补救措施只有一条,除非贝丝能够将信息沟通渠道打通,为劳伦和直接向她汇报的员工们提供必需的资源,好让他们能继续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贝丝还在努力解决鲍勃面临的问题。他是客户满意度最高的客服代表,却也是完成任务速度最慢的一个。她想将鲍勃调入市场部,他更适合在那里工作,可以继续为伯纳特做出重要贡献。

但是,这一计划很难获得批准。

史黛西是伯纳特的老员工,正为排班的事倍感困扰。她无法从劳伦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以便对客服人员进行有效的调度安排。

而鲍勃,则不能在工作上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这些员工都积极肯干,并渴望成功。他们对公司的领导十分尊重,也认同公司的使命。正如公司所一贯要求的,他们也希望能“用较少资源做更多事”。然而,由于工作环境中的一些限制,他们无法实现这一愿景,从而产生了挫败感。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由于公司在管理风格上反复多变、水准平庸或艰深难懂。伯纳特在业界早就赢得了良好的声望,被视为一个上佳的工作地点。

人们都知道,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有才干且体贴下属的人。但其组织机构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一如当今许多公司所经历的那样。

它通过并购,有组织地扩大着规模。当这家银行的成本增速超过收益时,高层们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开支的管理上。而这些高层管理者又是那么受客服中心员工的爱戴,以至于他们或许无法察觉到这些员工内心的挫败感:对于客服代表,如果没有适当的工具,他们就无法完成工作;而对于中心的部门主管,他们无法再像从前那样高效地管理部门事务了。

讽刺的是,往往越是忠诚、敬业的员工,在面对障碍时感受到的挫败感也越深。道理很简单:他们感到挫折,因为他们在乎。

无法实现的工作

挫败感每天都会产生,几乎能影响到每个人。例如,一位由于公车司机罢工而没法上班的先生,或一名因为丈夫忘记从杂货店买回牛奶,而没能满足早晨喝杯咖啡这一愿望的女士。

当人们希望寻求某种自我满足却不得实现时,就会出现负面情绪。

挫败感正是人们在此情形下一种常见的情感反应。受挫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他们想要成就一些事情,但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却遇到了阻挠。一般来说,期望值越高,或者遇到的阻碍越大,产生的挫败感也就越强烈。正处于挫折当中的人,情绪通常来自于超出他们个人控制范围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不是我的错,都怪那些罢工的公车司机。”

“只要我丈夫记得买牛奶,我就不至于喝黑咖啡了!”

受困于挫败感的人,往往对改变局势感到无能为力。

总体而言,人们对于挫败感的反应无非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消极的。解决问题,就是一种积极的反应。有些人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而不是被它难倒。

“不坐公交了,我要打车上班。”

“我会在上班路上找家不错的咖啡店喝一杯。”

可惜,并非所有针对挫败感的反应都如此具有建设性。愤怒是常见的负面反应之一,可能会诉诸口头谩骂,乃至身体侵犯或其它形式的暴力反应。退缩,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消极反应。有些人在感到受挫时索性直接放弃努力。这种反应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在实际行动上逃离令其感到挫折的情境,也可能体现在心理或感情上,变得冷漠。 职场挫败感

研究职场挫败感的时候,重点不仅在于认清它是什么,还应思考一下它不是什么。

对挫败感最大众化的理解,总会令人想起那些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的人。比如说,他们会抱怨停车位不够,截止日期太折磨人,自动温控器永远达不到合适的温度……诚然,日常工作中的诸多小小不便,总会给我们增添麻烦与焦虑。然而,我们对“职场挫败感”的定义,却是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现象。在一个组织内部,挫败感并不仅仅是“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么简单;更准确地说,它是指由于组织所限,或在工作中难以充分施展个人才华、技巧和能力,从而不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

同时,将挫败感与消极怠工或心怀不满加以区别,也很重要。受到挫败感的员工在工作中应是敬业负责和积极主动的;明确这一点确实有必要。

当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度的员工,试图完成某项工作却遇到阻碍时,挫败感就产生了。换言之,正是对自己所在组织的信任,和为它的成功付出一臂之力的渴望,引发了挫败感!而那些消极和渎职的员工,可不怎么在乎组织成功与否。当他们无法为此发挥最佳效能时,并不会深感挫折。耸耸肩,这件事就过去了。

挫败感也不代表心怀不满。大多数受挫员工不会走到哪都紧皱眉头,也不会对组织作出负面的评价。事实上,受挫员工可能只会对工作中的某些具体方面有所不满,但通常对组织整体还是满意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抱怨。也正因如此,挫败感难以被发现。

但毫无疑问,职场挫败感是个无声的杀手。感到挫折的员工,一般都不太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坚持太久。当他们内心对成功的强烈渴望,与自己在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支持不匹配时,必定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这和个人挫败感的产生同理。前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足球队教练伍迪・海耶斯(Woody Hayes)曾说:“当你传球时,可能出现三种局面,其中两种都不会太好。”可惜,对职场挫败感的三种反应,也是同样的情况:

1.突破。一些敬业但遭受挫折的员工,一定会通过努力找到克服障碍的方法。比如,在得不到足够支持的情况下,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安排,以达成既定目标。这些员工成功使用了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挫败感;

2.气馁。有些已经厌倦四处碰壁的员工可能会很容易认为,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全力以赴地工作上并不值得,于是立刻不再努力;

3.彻底决裂。还有些员工,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去寻找一片“更绿的牧场”以获得更多资源支持,来施展自己的雄心和抱负。很遗憾,这就导致了公司最优秀、最出色人才的外流。

马克・罗伊尔、汤姆・安格纽来自美国知名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合益集团(Hay Group),为其核心业务线之一Insight效能中心的专家

上一篇:京东43亿入股永辉刘强东着眼生鲜“最后一公里... 下一篇:互联网思维不能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