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花一路夏茅大道路通改善思路研究

时间:2022-07-01 12:48:36

广花一路夏茅大道路通改善思路研究

[摘要]路口间距太近是城市交通瓶颈成因之一,本文研究广花一路夏茅大道路口存在这一典型问题。治理从综合考虑两个路口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变交通组织的措施,使路口形成信号灯控环岛的拓扑结构,解决拥堵问题。

[关键词]交通拥堵、环岛组织、交通改善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广花一路夏茅大道路口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是由广花一路(S114)、夏茅大道、夏花一路交汇而成的K型路口,同时周边分布有夏茅客运站和众多物流货场。

路口为K字型四岔路口,实施信号灯控制,由于夏茅大道和X264(夏花一路)相距较近,两个路口视为一个路口实施灯控。除X264禁止西往北左转,其余转向均保留,但现状较多车辆违章左转,交通组织混乱。交通流在路口范围受到较大延阻,车辆交织严重,高峰时期形成交通拥堵。具体的路口形式和交通组织如下图所示:

改善前交通组织图

2 改善前交通运行特征

路段交通量:高峰小时广花一路平均车速只有18.3 km/h,低于国际公认警戒线(主干道速度为20km/h),其余道路交通运行情况相对较好,瓶颈点就是本路口。

路通量:路口高峰小时总流量为6957pcu/h,由于S114为南北向主干道,南北进口道的交通压力较大。转向流量中,S114南进口左转夏茅大道的交通量达到527 pcu/h,转向流量非常大,导致此流向较为拥堵。

改善前路通流量图

3 存在问题

问题1:X264与夏茅大道路口距离过近,车流交织严重

S114-X264路口与S114-夏茅大道路口相距不足100米,形成K型交叉路口,虽然目前已将两个路口看作一个路口进行组织,但由于交织距离较短,且转向车流较多,导致路口通行效率较低。

问题2:南进口左转流量大,左转车占用直行车道

由于南进口左转车辆非常多,但仅设置了1条左转车道,大量车辆违章占用直行车道排队左转,导致南进口左转车辆阻塞直行车辆,造成拥堵,同时令交通秩序较为混乱。

问题3:行人乱穿马路进出夏茅客运站,扰通秩序

夏茅客运站位于两个路口中间,公交车站位于两路口南侧,由于南侧没有斑马线,乘坐公交车来夏茅客运站的乘客直接横穿车行道过马路,严重扰乱路通秩序,影响路口通行效率,为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4改善思路

采用类似环岛的交通组织,在路口南、北两端分别新建掉头车道(或左转)及行人过街斑马线,优化夏茅客运站前进出交通组织,减少冲突,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改善方案交通组织示意图

5效果评价

改善后,路口相位由四相位精简为两相位,通行能力提高了近1倍,有效提高了道路交通的供给。同时将K型相交路口简化为两个掉头路口,路通秩序得到较大改善。

效果一:路段车速明显提高

改善措施实施后,减了少K型路口转向车辆对广花一路主线车辆的干扰。路口相位优化后,广花一路上的车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明显减短,路段车速和区间行程时间显著提高。

路段车速和行程时间对比表

高峰时段,广花一路夏茅大道段的平均车速增幅约达到25%,区间行程时间下降约24%,改善效果明显。

效果二:交叉口平均延误时间降低,服务水平提高

路口治理优化后,在保证南北主交通流通行的情况下,转向车流实施类似环岛绕行的组织,交通组织大大简化,交通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交叉口平均延误水平有所降低,服务水平提升,交通运作效率提高。

交叉口平均交通延误情况表

效果三:掉头车辆行车轨迹更加顺畅,冲突点减少,车辆行驶更加安全。

在交通组织与管理上,把掉头车辆放到最外侧车道,加大了掉头车辆的转弯半径,从而使掉头车辆的行车轨迹更加顺畅。利用环岛交通组织和交通信号控制,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了直行车辆与掉头车辆,使直行与掉头车流的冲突消失,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效果四:过街横道与安全岛的设置,让行人过街更加安全。

增设了过街横道与安全岛,并且利用车辆掉头相位设置行人过街相位,消除了过街行人与直行车辆的冲突,让此处过街的行人更加安全。行人过街斑马线。并通过信号灯对两个路口进行协调控制。

[参考文献]

陆化普.城市交通供给策略与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研究[J].城市交通,2012,10(3):89-100

熊烈强, 李杰, 商蕾等. 路段通行能力及其服务水平指标的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4): 10-15

杨琪, 王炜. 路段通行能力的动态微观仿真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 1998(3): 68-70

茹红蕾, 邵敏华, 孙立军. 城市道路等效通行能力的交通流模型选择. 交通与计算机. 2007(2): 21-25

王炜, 过秀成等. 交通工程学. 第1 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29-141

晏启鹏. 道路基本通行能力诌议[A]. 中国交通研究与探索[C].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53-57

杨佩昆, 吴兵. 交通管理与控制. 第2 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2-40

上一篇:关于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下一篇:关于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