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时间:2022-07-01 07:52:19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方法:对2006年本科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进行统计,总结经验。结果:输液患儿1300人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5681次,成功5580次,约占98.22%。结果分析:小儿头皮静脉穿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患儿、家长、环境、穿刺技术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儿静脉 穿刺 技巧

在儿科治疗中,经静脉输液或静脉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途径,而头皮静脉占很大比例,穿刺适用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

资料与方法

我科现有护理人员5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2006年对输液患儿1300人次输液5681次,其年龄为出生后48小时~1周岁,1次穿刺成功5580次,约占98.22%,失败为101次,约占1.78%,其中家长不满意14例。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规律。小儿血管细,血管的深浅因人而异,加上患儿不合作,会给操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熟练掌握静脉刺术是非常必要的。

常用静脉的选择: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利于穿刺时,掌握血管的深浅度和走行方向,临床穿刺常选静脉如下:①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该静脉细长、浅直、清楚,血管虽细,但容易穿刺成功,液体不易外渗。②前额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呈Y型,分岔于近发际,表面显露粗短,直深,且易固定,易于穿刺成功。但选用静脉时,如向前穿刺,虽针头固定在血管内,仍有60%以上的患儿局部可发生肿胀,此现象乃因该静脉直径较粗,但其延伸到眉间部,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向心流,从而使液体汇流速度减慢,逐渐瘀积并由血管壁渗出到组织内,故易形成水肿;如采取向后穿刺,液体则汇入颞浅静脉总支而不易发生水肿。③耳后静脉、顶骨结节处颞静脉:这两条静脉的特点是显露虽较清楚、粗长、直线,但位于皮下,脂肪层上,皮下深度2mm左右,血管下有2~3mm的脂肪层及疏松结缔组织,不易掌握深浅度,易给进针造成一种错觉。故穿刺时一定要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并正确估计深浅度,方有可能成功。

此外,对头皮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儿,需要进行动静脉鉴别。

除应全面仔细检查和选择血管,还可以采取按摩、拍击指压、触摸等方法使其静脉得以暴露。

例如:对水肿患儿可根据血管走行采取指压法;对肥胖患儿可采取食指尖触摸法,必要时可拍击患儿臀部,使其哭闹,血管得以充盈;对重度脱水患儿或不易进食而需多次长期补液者,要注意保护血管,轮换使用。

当常用的向心血管不能再用时,可改变方向穿刺。因头皮静脉分布呈网状,无静脉瓣,无论向哪个方向穿刺,只要刺入血管内,液体都能顺利输入。

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协助患儿采取正确姿势,需要时剃去头发,消毒皮肤,用拇指、食指绷紧皮肤,以快速进针法轻稳刺入皮肤,然后再进血管,当进针1mm左右仍无回血,可将针头向下压,与血管平行方向推进。见回血后继续向前推进0.5~1cm,若不见回血,切勿快速退针,应边退边抽回血,如仅退针不抽回血,易穿透静脉形成血肿。②额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为20°~25°,耳后静脉及发际内的颞浅静脉进针角度应为30°。③根据血管壁弹性,估计血管的口径。当肉眼观察针头直径大于血管直径的情况下,只要方向对,深浅适宜,穿刺多能成功。④穿刺过程中,操作者可有三种感觉:即穿皮感、破膜感、落空感。当针头进入皮肤时,由于通过真皮层,可有一种穿透皮肤的感觉;当针头穿透血管壁时,有一种似穿透窗纸的既破膜感觉;当针头进入血管腔内,行进时无阻力,有一种落空感。⑤操作时应注意保护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用,由远到近,以备有计划的连续使用,有利于血管的交替恢复。

此外,在操作中既有自信心,还要有自知之明,若一次穿刺不成功,可重复穿刺一次,如仍失败,则需要更换操作者,每人每次穿刺次数不能超过2次(夜班例外),以免增加患儿痛苦和引起家长不满。

上一篇:妇科疾病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下一篇:阴式子宫全切患者术中舒适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