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01 06:47:25

活血化瘀法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

摘要:活血化瘀法是传统医学的治疗原则和重要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诸多活血化瘀的研究工作。活血化淤法在临床各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显著的治疗作用。尤其在面对临床上一些疑难杂症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笔者结合既往的相关文献研究,就活血化淤法在临床上应用在多个疑难病例包括肝硬化腹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血管性神经头痛等,取得满意的效果,疗效确切。本文就既往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对其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进行一个经验总结。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疑难病症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12-02

活血化瘀法是传统医学治疗大法之一,主要作用是通畅血流、消散瘀滞,即通过方药使得瘀滞消散、血流通畅的一种疗法,是瘀血证的治法。活血化瘀法师中医学中一项重要的医学理论基础[1]。早在《内经》中前人就提出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治疗原则。从古至今,活血化瘀法不断得到完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当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较多于心脑血管科即妇产科,尤其对于多种疑难病症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所谓“怪病从淤治”,是前代医家在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疑难杂症中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有着历史的实践根据。本文就笔者在临床上将活血化瘀法应用在多个疑难病例取得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肝硬化中的应用

1.1肝硬化的临床特点。肝硬化是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弥漫性进行性的一种慢性病变。中医学研究,肝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肝脾肾三脏虚损,脏腑出现淤血不化、气机失司,为本虚标实。其发病原因多样,发病机理纷杂,病情较为顽固,难以治愈。临床上西医疗效不佳,中医应用传统疗法活血化瘀法,疏通气血、凝血化散,使得痞积消除。在消除邪气的同时,保护正气,调补阴、阳、气、血,兼顾攻补,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肝硬化的病理特点是肝细胞在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发生损坏导致肝细胞坏死或再生,破坏肝小叶正常结构,肝小叶出现再生结节,终至肝脏纤维化。肝硬化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后期会表现为门脉高压、肝功能异常及多脏器受累,临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肝硬化性腹水。目前肝硬化腹水,西医的治疗原则为放腹水、利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病情极易复发,复发治疗更加困难。另外,大量利尿、放腹水,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以肝性脑病最为突出。随着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疗效。传统中医学根据肝硬化腹水其腹部胀大、脉络暴露等特征体征,称为“朦胀”。传统医学治疗辩证求因,治病求本,主要利用活血化瘀法扶正祛邪[3]。

1.2辩证施治。本文所选患者20例均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型),中医辩证为中气虚惫、疏泄失职、水湿壅阻、郁肝淤血,采取活血化瘀法,利水消肿、疏肝健脾。主要治疗方法为:首诊,方药主要包含黄芪、党参、当归、土鳖虫、大黄、柴胡、枳实、青皮、丹参、鳖甲、大腹皮、白术、泡山甲、螳螂及茯苓皮,共服用14剂;2诊,待患者精神稍振,腹胀痛缓解,小便增多,大便通畅,仅存纳差不适症状时,首诊药方中去除大黄,加陈葫芦、鸡内金,共服用14剂;3诊,患者腹胀痛消失,小便量增加明显,食欲有所改善,继续服用原方药7剂;最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与柴勺六君汤加入丹参、郁金、当归及鸡内金等调理6个月。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20例患者中明显好转16例,好转4例。

2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慢性肾脏病是内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多样,发病机理复杂,在临床上被公认为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归为疑难杂症的一种。近年来,随着肾脏病理学研究的越来越深入,进一步为肾脏与血瘀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肾脏病种的作用得到重视[3]。

2.1活血化瘀法治疗肾脏病的机制。早在《素问内・汤液醪论》中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洁净腑”的治疗原则。其中去菀陈即指祛瘀治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的“益肾汤”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内各地均以活血化瘀法为研究中心,研究其在各类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总结活血化瘀法治疗肾脏病的机制主要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扩展肾脏血管,调节脂质代谢及促进肾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多个方面对肾脏疾病进行治疗。

2.2辩证施治。本文选择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2例应用传统活血化法进行治疗。肾病综合征病程较长,久病必淤,病入筋络,淤阴肾络,雍而外溢导致临床上的蛋白尿,进而逐渐损伤肾脏,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大量研究表现,肾病存现血瘀证。临床治疗联合清湿化瘀汤、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综合治疗,清湿化瘀汤药方主要有地黄、知母、益母草、半枝莲、丹参、麦冬、山栀、红花、川穹、丹皮及甘草几味。其中有2例患者阴虚火旺,在方药中加入鳖甲、龟板;1例患者气虚,方药中酌情加入黄芪、生晒参;8例患者水肿方药中加入猪苓、车前子,共用60剂,疗程2个月。所选12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疗程结束后尿蛋白转阴。

3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应用。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偏头痛的一种,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黄帝内经》中有说“脉道已通,血气乃行”,周围血管疾病不论病因如何,其主要发病机制均是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气淤导致血瘀,血瘀是头痛的主要病理产物。活血化瘀法在周围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活血化瘀法本身有多重活血化瘀方法,针对于血管神经头痛采用活血破淤[4]。

本文治疗的患者陈某,女,54岁,2010年2月来我院就诊。主诉右侧偏头痛10余年,每年发作一次,持续约4个月,发作时呈阵发性加重,且伴随恶心呕吐,头痛剧烈难忍,多数诱因为心情不畅。曾经于某院就诊,查脑CT、颅脑超声、神经科专科检查均为发现明显阳性体征,脑血流图提示脑血流有轻度受助,临床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应用谷维素、麦角胺、咖啡因、脑宁等药物治疗,症状未将明显改善。此次来我院因同事聚会歌厅声音过大诱发头痛,常规应用强痛定片、硝基安定等药物,疼痛持续不见缓解。我院就诊首先于杜冷丁肌注缓解疼痛。询问病史为右侧偏头痛,呈锥刺样阵发性疼痛,午后及夜间疼痛加剧,患者精神萎靡、神志淡漠,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搏细速。证属:头痛(气滞血瘀)。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通窍、和胃降逆等,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具体有桃仁、红花、赤芍、川穹、枳实、升麻、柴胡、麦半夏、白芷、竹茹、甘草及大枣,每日一剂,共三剂;后患者诉头痛有所减轻,精神好转,与原方药中去除竹茹,加入栀子、,服用5剂,后观察病情,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未见明显恶性呕吐,食欲可。原方药继续服用10剂,患者头痛消失,未见明显不适,随访半年后,偏头痛未发作。

4结语

活血化瘀法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当今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中,最受国内外专业人士关注,其研究也最具成效。本文所研究病例虽然不同,但是其临床表现均有中医的淤血表现,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传统活性化瘀法在多类疾病中的应用中,笔者体会到临床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还要注意几点: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一般依据淤血征象而使用,但是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时,对于淤血征象不明显患者可采用“久病入络”的医理,进行试验性治疗,淤血征象不作为主要依据[5];活血化瘀法属于攻伐之剂,在治疗中不能过度使用,中病即应停止,避免损失正气,尤其在体弱的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最好在消的基础上进补,消补相互作用,攻邪扶正;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应用疾病种类较多,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应用辩证法分析具体病情,不能在临床上滥用;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应用活血化瘀法,能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各自的优势,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愈合,提供治疗效果。

活血化瘀法是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医学的进步,对人们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志远.钟坚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7):307-308

[2]刘燕玲,李志更,郭朋.以活血化瘀法为核心治疗肝纤维化的思路[J].中医杂志,2009,47(20):76-81

[3]刘颖.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及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

[4]杨金颖,陈虎虎,肖婷婷,龚苏晓,陈常青,张铁军.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11(9):607-612

[5]高于英.浅谈活血化瘀法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4(5):82-83

上一篇:供应室护士工作中的危险及防护 下一篇:让合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