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法角度看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

时间:2022-07-01 04:31:43

从句法角度看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

摘 要:英语写作是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测试。许多学习者对此感到很困难。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考生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有观点指出母语负迁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为验证这一说法,笔者对本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文进行抽样,从句法的角度进行错误分析,以期对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 汉语 负迁移 句法

引言

对于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大学生而言,通过国家组织的公共英语四级考试是他们的一个短期目标。在四级考试中,写作是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一种测试,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教育部规定,如考试中写作成绩为零,此试卷做不及格处理。然而,一直以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据相关人事透露在四级考试中,学生的作文平均分通常仅有5―6分,有些地区甚至更低。造成这一现象无疑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提出母语负迁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验证这一说法,笔者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作文进行抽样,从句法层面进行错误分析,以期对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示。文章首先回顾了有关迁移的理论,介绍了大学英语写作要求,然后对本次抽样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介绍说明。

一、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指学习者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1]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是指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对迁移的研究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1957年Lado在其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指出:学习者经常会将母语的结构、词语顺序和意义迁移到外语中。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对二语习得过程起推动作用的是正迁移,反之,起阻碍作用的是负迁移。[2]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正迁移,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负迁移?怎样才能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二语习得过程被认为是克服母语习惯以形成新的目的语习惯的过程。[2]第二语言习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它认为当两种语言中的刺激或反应在某一方面相同,那么这种相同性能促进外语学习中语言习惯的形成,这就是我们说的正迁移。两种语言的不同刺激或反应在某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时,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表达或理解方式,造成影响外语学习的负面迁移。[3]

目前较普遍的认识是:最初的学习内容和之后的学习内容相似性越大,就越容易发生正迁移,反之,则容易产生负迁移。[4]就具体的语言迁移而言,则取决于两种语言的特征。如,英语和法语都属于拉丁语系,语言的共同成分较多,则容易发生正迁移;而汉语属于印藏语系,同英语的相异成分居多,则容易发生负迁移。Ellis(1994)在书中曾指出:Grauberg在1971年调查以母语为德语的学生,发现母语引起的负语用迁移错误占语言错误的36%,Chau研究发现中国人负语用迁移引起的错误占语言错误的51%。Mukkatash1977年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由母语引起的负语用迁移错误占语言错误的23%,Flink 1980年研究西班牙人发现,其负语用迁移错误占语言错误的31%。[4]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较多的发生阻碍学习的负迁移。

由于中国学生大都是在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这一时期,学生的母语即汉语已经到达相当熟练的程度。根据Ausubel的认知理论,学习要通过一系列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存在的旧知识相联系的有意义的过程才能发生,即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5]因此,在其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母语作为一种原有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去。因此,母语迁移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母语迁移可能发生在很多方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等等。

二、关于大学英语写作

英语写作是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一种测试。它要求学习者以书面的方式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观点。为了有效地表达思想,写作者必须努力学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恰当地处理句子与段落,以及段落与段落间的关系,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英语写作绝不是简单的句子的堆砌,也不是简单地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正如Widdowson(1978)所说:“写作时我们不只是写出一连串的英语句子,我们用句子构成一个篇章,每个句子在篇章中都起着重要作用。”[6]足见,英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写作者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测试其英语水平的主要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达到四级水平时应做到: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和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能写短信或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根据四级作文评分标准,要想获得高分,必须做到:内容切题,语言准确,表达清楚,文字连贯,句法多变。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以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对象。由于本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按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为求得到学生较为平均的英语水平,该调查以中等水平的B班作为对象。从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共抽取50名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堂规定的30分钟内完成一篇题目为How I Finance My College Education字数不少于120的作文,且给出了提纲,如下:

1. 上大学的费用(tuition and fee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

2. 哪种途径适合于我(说明理由)。

本次错误分析以Corder1974年介绍的错误分析研究步骤为理论指导,即错误分析研究过程包括:搜集学习者语言样本,辨别错误,描述错误,解释错误和评价错误。[4]本次共收回作文50篇,按照上述理论进行仔细辨别和描述后,将与句法有关的错误进行分类总结,得到下表:

错误分析:

(1)语序错误

导致这一错误发生的原因在于,汉语中疑问句的语序和陈述句完全一样,不需要添加助动词以构成倒装。而在英语中,疑问句要发生倒装,将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提前。由于汉语中的缺乏,使得学生发生此类错误。这与众多研究者的结论一致:当母语与目的语存在差异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2)连接词省略或添加

在写作中,有些学生不用连接词如and,so其原因在于,汉语重意合,句子由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句子简短富于变化,较少使用关联词,因而比较松散。如:我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没有那么多的钱给我念书。很明显就省略了因为……所以……。而英语是重形合的,即英语语言符号以及语法之间靠较强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关联词使用较多。而学生们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构建英语作文,故会犯此类错误。相反,有些学生则重复使用。如Because my family is poor,so I must support myself.很明显,这是因为汉语中,这类的关联词都是成对使用的缘故。在这样的错误中我们不难看出母语的痕迹。

(3)主语(宾语)不合词性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如:做兼职是最适合我的一种方式。打人是不对的。等等。他们是将动宾短语放在了主语的位置。但在英语中,动宾短语要做主语或宾语就必须变成动名词或用动词不定式。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所以,某些学生在使用时由于母语的影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4)定语从句使用不当

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定语从句使用不当的错误,在汉语使用规则中同样可以找到对比点。汉语中,修饰成分放在被修饰语前,无论是词汇、短语或句子。但在英语里,句子通常放在被修饰成分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定语从句。由于在汉语中,缺乏将被修饰成分和定语从句连接起来的关系代词,所以,许多学生受母语影响,很容易乱用关系代词或脱漏,从而造成使用不当。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害怕犯错误,在其作文中根本就避免使用定语从句,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使用该语言点的意识。

(5)句子结构残缺

此类错误的比重最高,但在和汉语的对比中没有找到相异之处。故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学生粗心造成的。为验证这一猜想,笔者又对这5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90%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属于笔误。

结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写作中所犯的句法上的错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写作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因此,无可否认母语负迁移在写作中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它不是导致学生写作成绩不理想的唯一因素,但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收集学生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更好地指导教学。相信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积极参与大量的训练,写作水平将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5.

[2]Freeman,D.L.& Long,M.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55.

[3]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81.

[4]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300,302.

[5]Brown,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79.

[6]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M].OUP,1978.

上一篇:合作学习,要重视实效 下一篇:英汉色彩词汇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