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7-01 04:20:20

电视广告对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

当今,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看电视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儿童,可以说是“伴随着电视在长大”。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出强大的宣传功效和传播功效,影响着各个年龄层的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现在的电视广告充斥着各个时段,儿童们的生活已被各式各样的广告包围,已经成为他们摆脱不掉的社会环境。

儿童所看到的广告既有儿童商品的广告,也有针对大人商品的广告。由于儿童对电视的兴趣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投入和痴迷,因为他们正处在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之中,使得电视广告对他们的影口向很直接。研究表明,儿童对看到的电视广告兴趣越大,相应地对那些广告的真实性的信任程度也越高。如当儿童们面对琳琅满目千差万别的同类商品,而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买什么时,电视广告信息将成为他们赖以决定的依据。确实,儿童因心理发展不成熟,是所有受众中最易受其影响的一个群体,从而使电视广告在推销产品时,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电视广告对儿童健康发展有正面影响:

1、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面,启迪思维,激发智力。有的电视广告在推销商品时进行科学说理,以说服受众,这就带有些科普性的功能,无形中增加了受众特别是儿童的知识面。如“感康”感冒药的广告,告诉人们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要治疗感冒就要杀死病毒。这就进行了简单的病理宣传,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感冒。还有各个卫星电视台的片头宣传广告及旅游广告片等,儿童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让他们了解许多没有去过的地方(特别是家人在旁讲解更好),增长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电视广告的反复播放,也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比如很多优秀的广告语,在小孩子嘴里可以信口念出,甚至用于平时的交流之中。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那些糟糕的广告语在儿童们的嘴里流出,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2、可以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风尚,培养奉献爱心、尊重人、理解人、助人为乐的美德。思想健康的电视广告常宣扬一些好的行为,赞美符合大众行为的规范。一则关于纳爱斯公司雕牌洗衣粉的广告作品,小女孩给下岗在外奔波找工作的妈妈用心懂事地洗衣服,此情此景,引起多少家庭的共鸣,画面中很好地表现了母女亲情和下一代体贴孝顺长辈的爱心,儿童看后,也必然深受影响。

又如一则动画公益广告一“乌鸦喝水”。这是一个小朋友都熟悉的老故事,只不过是新说法。乌鸦因没水喝,就用石子填杯子,让水升高,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水资源枯竭,石子填满了杯子也没水喝。寓意告诉人们要珍惜水资源,儿童受到这种广告影响,从小就会有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确实,一个创意优秀健康的广告会获得直接、鲜明的教育好下一代的效果。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广告注重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广告人应该想到我国上亿的儿童在看广告,所以要认真地创作设计,使儿童吸吮营养,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熏陶环境。一则优秀的广告,应该“兼具销售效果与社会责任。”如“圣得西”电视广告,一个小男孩为避雨,躲入一屋檐下,风透着凉意,他蜷缩着。一位极尽绅士风度的男子也急促地躲进来,当他试图抖落西服上的雨滴时,瞧见了身边的小男孩。他从容脱下西服披在男孩那弱小的身上。刹时,小男孩露出纯真的笑容,幸福地伸展双臂,舞动西服,高大的男士望着小男孩也笑了:同时一支曼妙的抒情曲子,悠悠扬扬地弥散在每个角落……这温情的广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不正是强调了人间真情,推崇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吗?不正是“善待他人,关爱自己”的流露吗?这样广告不仅赢得了经济效益也引发了社会效应,提升了品牌的社会形象,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儿童直观接受能力很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感染强度又很大,而许多广告偏偏不顾及培养和教育儿童的需要,污染了儿童成长的环境。要知道,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浸透往往会冲毁家长和教师的教养启导,电视广告也给儿童健康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可引起儿童盲目模仿,损害儿童身心健康。

这也许不是广告制作者的初衷。但有的广告特别是儿童广告里有一些飞翔、跳跃或其他高难度动作的画面,这些动作看起来轻松自然,实际上却是通过特技或电脑制作出来的,小孩无法辨认,而儿童又是一个极善于模仿的群体,模仿广告中的人物行为是儿童所热衷的行为,于是盲目模仿就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惨剧。

还有许多儿童食品、饮料、服饰类的广告,诱导性很强,也引起儿童盲目仿效。小小年纪,便以穿名牌,吃名牌为荣,同龄之间相互攀比,注重消费享受,讲究虚荣:并且仿效广告里的儿童,吃零食,不吃饭,且偏食等。这对其身体、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很不利。

2、可引起儿童从小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养成娇纵、任性的性格,甚至不良品德,造成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冲突或隔阂,影响其思想的健康成长。

儿童接受力强,但无法辨认好坏,如果没有大人正确引导,只要是电视中播出的,他们照单接受。如某电视广告中的小朋友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时”,现实中的许多小朋友也知道对家里来访的大人说这句话。几岁的儿童也许对收礼的意义并不清楚,但这将在他们潜意识中留下不良的痕迹,并可能影响身心成长。广告内容的不负责,会直接使儿童形成不良品德。

有些电视广告中,使用恋情、暴力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如“×××”3+2苏打饼干广告系列之一,把吃饼干比喻成亲吻的画面,广告似乎有新意,但对儿童来说却有负面影响,甚至还有这样的广告,画面上直接采用小男孩与小女孩接吻,更使人看过觉得十分别扭。可以想象这样的广告对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电视广告上的父母为孩子买这买那,引起了儿童的购买欲望,由此可引发与父母的冲突。小孩吵着要买某件商品,而父母基于一些原因却不愿意买。儿童一旦欲望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挫折感,愤怒、失望、哭闹,最后,父母拗不过,满足了其愿望,久而久之,儿童知道该怎样做到“有求必应”。这样,娇纵、任性等不良性格就慢慢形成了;甚至,有些儿童也模仿某些广告里的儿童“命令”大人的口吻,慢慢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坏脾气。在同龄人中间,有钱家的孩子便会自傲、炫耀、讲虚荣;没钱家的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自卑、孤僻,或者羡慕虚荣。这些均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全。

3、可影响和误导儿童的学习。有些广告语,喜欢用谐音宇,如蚊香广告语一“默默无‘蚊’”,洗衣机广告语“‘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语“‘骑’乐无穷”,网络广告语“常来常‘网’”、“一‘网’情深”等等,这种技巧虽使广告语寓意深长,可一旦针对小学儿童就难逃“误人子弟”之嫌了。中国文字、语言是有渊源历史的,而小学儿童要达到对文字、语言的灵活运用还欠缺扎实的基础,他们首先必须在规范学习中理解、掌握和积累传统的词汇,然后才能加以运用、变换。这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的态度也必然是严谨的。所以广告也应是很严肃的宣传工具,切不可滥用这种手法。天生具有猎奇追新心理的小学生们有可能丢弃书本知识而“随波逐流”。

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品格和认知能力都在形成之中。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电视广告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广告的审查、管理和规范。如英国独立电视委员会就规定,广告应“合法、公平、诚信和真实”,并且它有一套规范儿童电视广告行为的准则,因为该委员会认为应对儿童提供特别保护,使他们不受广告中虚假表示的侵害。电视广告不仅是推销商品,也应是宣传意识形态的一种媒介,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存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导向问题,应该在广告中顾及到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凡事都要以辩证的眼光看,要一分为二的看”,广告对儿童的影响确实有利也有弊,但广告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志,一定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挥广告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广的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上一篇:当代艺术品的钱谁赚去了? 下一篇:蒲剧音乐的唱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