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中医学发展论文

时间:2022-06-30 08:33:18

人文精神中医学发展论文

一、以党的卫生思想推进的医学人文关怀进程

针对这一指示,在同年接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代表的讲话中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即农村卫生建设重点是要培养出三类卫生人员———“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在生产大队和一部分公社能够有半脱产的卫生员”、“为公社或区里培养脱离生产的专职医生”。[1]443-444基于政治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了相对快速的阶段,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基础医疗卫生的需求供给。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卫生思想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为医学人文精神发展丰富了顶层设计的人文关怀内涵,并对以后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面对改革开放新特点,邓小平等人提出卫生事业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保证居民享有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2]214这一指导思想对于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它针对我国新时期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符合满足人民的需求与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医学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以思想多元化形态呈现。相对于经济发展,我国的卫生健康理念难以与之相适应,为此,针对这一状况,要求医学“要在群众中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通过普及医学卫生知识,教育和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3]603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不正之风,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牢记“卫生工作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598这一时期提出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现了政治导向的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目标,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细化为对医务工作者群体的具体要求,实现了以政治卫生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直接指导。以政治关怀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4]2197的思想,既实现了我国医疗卫生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凸显出顶层设计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中西医并重,促进融合与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投入,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预防为主”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5]

二、以政治为导向的医学人文精神

1.“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941年,在给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的题词中写道“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医生提出了严格的并且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我国的医药卫生工作者秉承这一理念,在战争年代,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做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建设年代,这种精神理念作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仅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体现在中国无数次对外医疗援助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它要求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把人道主义精神融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中,为最广大的同在革命道路上的仁人志士的身体健康服务。对外医疗援助所体现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截止到2003年,我国已经对外派出援助医疗人员1.8万余人,诊治疾患约2.4亿人次。1963年总理访问阿尔及利亚,在看望援外医疗队的队员时指出:“你们要更好地工作,把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健康当作中国人民的健康一样对待……你们要学习发扬白求恩精神。”[6]22-23在对外医疗援助的过程中,中国医生坚守岗位,为以非洲为主体的65个国家地区的人民带去了健康的身体和继续革命的勇气魄力。在人道主义的指引下,中国援外医疗队的队员不仅给驻在国的人民诊治疾患,还先后为数十个国家的外交通商人员进行疾病救治,在国际范围内为我国的卫生事业扩大了影响,为我国医学走向世界做了重要的铺垫。

2.“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提出中国共产党员应当“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8]209这一思想长期指导并影响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为人民服务”,即是为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服务。医疗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与人的生老病死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在医疗卫生领域推行“为人民服务”意识,突出为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人服务,亦即是说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人,而不是简单的疾病或者系统。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绽放出新的特点。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实现医疗卫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多、占人口总数比重较大的情况,要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须做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对农村卫生工作提出“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八,城市人口只不过占百分之十二三。如果我们的卫生工作不能把重点放到农村,那怎么为劳动人民服务啊?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等于没有兑现嘛。”[1]443恪守这一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创造性地建设出被称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三大法宝”,这一举措为实现我国人民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贯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求也变得更高。从实现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的普及到高水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丰富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也进一步加深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4]2199“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4]2200———并对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这些举措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了医学发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体现了医学的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健康服务”展现出新中国的医学发展中的技术到人的需求的回归,是我国医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在倡导医学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坚持“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3]600实现人文精神在医学的发展中传承与发展,做到医学的属人性和医学发展的以人为本。

3.爱国卫生运动中凸显的人文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党和国家为了解决中国农村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更多注重医疗卫生事业覆盖面的问题,即保障每个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3]600要“面向工农兵”,面向革命的人道主义事业发展,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实现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医学人文关怀理念。医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现形式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并在医学发展、普及的过程中带有浓重的政治推动特点。1960年3月亲自起草了《把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动起来》,要求全党对于爱国卫生运动“现在应该立即抓紧布置,抓紧总结经验,抓紧检查、竞赛、评比”。同时要求“在省、市、地、县、社的有卫生部门及民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党委会议及党组会议上,在本年三月内,至迟四月上旬,认真讨论一次,由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各级党委专管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也要在党委第一书记领导之下挂起帅来……各省、市、区党委迅即做出自己的指示,重新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9]149-150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主线的带有革命运动性质的医学人文精神,促使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保持着与人不脱离,把握住医学发展中的人是第一位的理念。这种医疗体制使得人民大众由过去缺医少药、有病难医的情况转变为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医学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是简单的为了消灭疾病。爱国卫生运动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医疗措施,却可以让人民群众避免疾病的痛苦。开展医疗卫生运动,以政治指导推动医学人文关怀的思想,丰富了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

新时期以来,我国医学进入自主发展阶段。针对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人文精神面临着自身发展适应性的挑战。在医学院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等课程的开设。医学人文精神由政治关怀的视域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种转变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四个结合”的特点:

1.政治关怀与人文关怀思想的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在继承政治关怀的基础上结合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在最大限度解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先后在职工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试点推广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解决“有无”的基础上通过政治上的努力和经济上的支持,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十报告相继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思想,指出在满足人民大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之后,医学的属人性要求医疗方面应当分出足够的精力对于病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关怀。我国以世界平均水平五分之一的人均GDP和不到十分之一的卫生投入创造了中国卫生发展的奇迹。李恩昌、刘海客认为基于这一理论提出政治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推动和促进,阐述政治医学产生的必要性。[10]在新时期,通过新的卫生政策改革,实现政治通过医学对于人实施的关怀,实现政治人文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的结合,在二者的融合中,医学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关怀精神普及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方方面面。

2.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我党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我国现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应当体现出对人尊重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是将人文关怀与我国的“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融入到当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而传入我国,其尊重人、满足人的需要的观念也渐渐为中国医学所接受,成为医学人文精神可以汲取的价值资源。在众多的资源文化中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点形成适合我们自己的人文精神理念。

3.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思想的结合。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将心理和社会因素融入到医学科学中,将人的个体及社会因素带入医学科学研究中。新的元素的加入,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需求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科学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做到求真、求实、尊重医学规律,注重的是医疗过程中的属人因素。医学科学教育注重疾病,教学内容是以疾病为中心;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的建立,教学内容是以人为核心。单纯的医学科学教育是技术层面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技术与人文结合,技术也将无从谈起。医学科学精神在诊治过程中容易出现以疾病为重心的思想,在人文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思想对于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一个引导诊治方法由疾病转为病人的整体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科技与人结合、科技以人为中心、科技为人服务,实现医学科学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新的发展。

4.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的结合。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它与中国文化具有很高的契合点。“天人合一”等观念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医是外源传播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其技术传入先于思想文化的传入。在针对西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文化的落后与缺失造成了科学技术发展偏离人性和人的需求。实现“人的病”和“病的人”两种医学对象性的理念融合是中西医自身融合的第一步。[11]中医在与西医的撞击中,中医也在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的科学性,逐步完成了“中医科学化”的过程,实现了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针对西医的众多伦理问题与医学科学发展中出现的异化思维,恩格尔提出的医学模式转变是一次飞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不难发现这一模式与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走向融合的局面也是医学属人科学的必然选择。中医与西医存在的是方法上、文化上的差异,不是现实目标和终极目的的不同,在最终的属人目的和目标认同等方面凸显的价值是共同的、一致的。

作者:叶子辉 王兆良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上一篇:越鞠丸应用的皮肤科论文 下一篇:打印促进医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