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会课活动实施有效教学

时间:2022-06-30 08:08:29

抓好会课活动实施有效教学

会课是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我校充分发挥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激发教师团队的活力,为打造有效课堂发挥了会课活动“短、平、快”的作用。

一、规范会课活动,务求会课实效

(一)规范会课流程

1.拟定会课计划。在会课前由备课组长牵头,集体研究并制定会课计划,确定会课内容和时间。会课时间一般要一课时。会课的内容包括:主题设想、预期目标、重点分析、难点预测、教学案设计、资料来源、训练巩固等。

2.主持人选题。备课组成员轮流担任会课主持人。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由主持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选择相应的主题进行主备课。各主题的主持人确定后,将名单列入会课计划。会课计划一份张贴在本学科办公室内,一份交学校教导处存档、备查。

3.组内教师分散自备。在会课之前,每位教师都要围绕主题进行个人自备。在自备过程中,做到“四有”、“九备”、“三明确”。“四有”即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九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目标、备教学重点难点、备学法指导、备教法、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备课堂训练、备教学反思。“三明确”即明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明确课堂教学的可能生成点。

4.集中交流。由主持人主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指导。在集体交流中,首先由主持人介绍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教学方案的设计,然后由其他教师进行“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5.形成案。主持教师在集思广益之后,制成案,由组内成员拿到课堂实施,实施后进行反思、修改。成熟后放到校园网上供教师浏览。案右边留有“个性化修改”空白栏,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再度调整,设计出个性化教案。案末尾处留有“教学反思”空白栏,供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提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便在下次会课中讨论、交流。

(二)建立会课质量的评价体系

会课效果离不开评价。对会课的评价主要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展开。

1.会课过程评价。在每次会课中,备课组长和参与备课的学校干部都要对备课组成员的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教材的理解准确程度及深度挖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考虑学情,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进程的安排是否自然连贯,有没有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拟定几套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案;针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的改进建议等。

2.会课结果评价。结果评价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案、论文、公开课、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等。

二、寻求最佳教案,打造有效课堂

磨课是会课的重点。要“磨”好课,就必须挖思想、开思路、活思维,在细节上下功夫,于平淡处出奇招,力争做到斟字酌句。在交流讨论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会生成新的教学智慧。但一节课绝不能成为各种真知灼见的“简单堆砌”,要把磨课中的闪光点有机整合,避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道理”而执教者“没了主意”的情况。

磨课中专业引领要注意适当、适时、适度。所谓适当,就是专业引领的身份要适当,专业引领人要以欣赏的眼光和豁达的心态对待磨课中的各种意见,让参与磨课的教师在宽松的氛围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所谓适时,就是要给参与磨课的教师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和时间,引领者可在讨论难以深人时给予点拨,在意见交锋难解难分时给予分析,在观点散乱时给予提炼,在磨课结束时给予评点。所谓适度,就是不扼制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伸展,努力把执教者的个性智慧、其他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和引领者的教学智慧有机整合在一起。

鼓励教师按照“独立设计―一讨论交流――二次设计――教学完善――评课反思――三轮设计――再次实践――再次反思”进行反复磨课。磨课方式多种多样,有“一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续构”等。

三、精细命题磨题,提高训练效果

磨题是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教师进行命题的实践与研究,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独立思考,独立命题;二是集体研究,合作命题;三是专家引领,研究命题。

精选练习题和自制训练题是课堂训练效果达成的关键。教师要钻研教材,扎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教师编制的每份练习,内容涵盖各种题型,每种题型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所不同。这些习题一部分是教师从众多的教辅资料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另一部分是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改编设计的。习题在编排时分为三个梯度,即: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创造性较强的题目。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练习中易出现的典型性错误设计习题,以加强对比辨析,举一反三。

四、过程跟踪,反思型会课成为常态

在第一次会课和第二次备课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新发现,进一步修改完善,进行反思总结,促进提高。反思型会课有利于培养学习型、思考型的教师。日积月累的反思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产生名师。

我们的会课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将继续实践总结改进,不断优化备课工作,让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创造者,使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上一篇:加强朗读训练感受朗读乐趣 下一篇:一念之间 邂逅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