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 四合院里的故事人

时间:2022-06-30 06:17:11

郑晓龙 四合院里的故事人

对于一个见证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出色导演来说,

59岁的年纪还能够给中国观众带来更多的作品与惊喜确属少有。

坐在北京四合院里,磕着瓜子儿,喂着鱼的郑晓龙,

像一个隐居于此的说书老人――亲切又满腹经纶。

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人,不用你提任何的问题,他自己便会滔滔不绝。

“我不开微博。”

见到郑导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该用什么来与郑导打开话题。可见面后还没等我发话,他便自顾自地先说了起来。“去年微博热,赶巧《后宫甄传》大家都很喜爱,就有很多人让我开微博,今天一个电话,明天一个电话,可我偏偏就是不开。”

如他所言,《后宫甄传》是2011年被观众们追看的热门电视剧之一。叱咤影视圈多年的郑晓龙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台都赶在去年一档接着一档地播出清宫戏,而且主角还都是四爷雍正。即便如此,精良的制作、优秀的本子、出色的演员以及郑晓龙压得住场的导演功底,还是让这部剧在一众清宫戏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更延续了“郑晓龙就等于高收视率”的神话。因为戏好,观众爱看,媒体自然热捧。可要求专访的,要求开微博的,却统统遭到了郑导的拒绝。“不宣传不等于不看重媒体。我是一个接地气儿,干实事儿的人,我们剧组里的所有人都是。大家伙都把力量放在了怎么拍好这部剧上来,剧好了,观众就是最大的宣传口径。”他只用这句话轻描淡写的带过,随后又切回主题,来去间把握得极为妥当。

郑导执拗不开微博的原因,出于他同样的看法。他更愿意把所有的想法放在自己一部接一部的作品上,至于世间百态,他则喜欢在“大会”上说,“会上说,才有效果嘛!微博上都讨论完了,不是还得到大会上正儿八经的探讨?”

郑晓龙除了编剧、导演的身份,还有另外一个名头就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主任,尽管现在他已经从这个操心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旧是北视里举足轻重的老领导。去年年底他在《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的主旋律电视剧剧本创作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番激情的讲演,彻底抨击了国内电视剧只求高产不求高质的风气。可郑晓龙面对我们说话的口吻,却一点不严厉,更加不矫情,朴实地像是我家隔壁乐于找我探讨时事的干部大哥,与我开聊,还不肯放弃手中的瓜子儿。那种憨厚老头儿的闲散状态,可以瞬间消除你与他之间的任何心理压力,接着,你会不由自主地听他“絮叨”诸如为什么中国电视剧拍那么多仍旧比不过欧美,我到底喜欢拍什么电视剧之类的杂谈。

“我的梦想,我的瘾。”

采访郑晓龙,丝毫不费力气。因为他笑容和蔼,口吻亲切,更不会与媒体“打太极”。故事大王的封号对于郑晓龙来说,当真是一个极好的标签。他随便剖开生活里的一个细节,就能成为一个故事,更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会说故事,在做编剧、导演这一行当里,实是一个既传统又珍贵的优良品德。可这品德若说是天生的,似乎又不那么准确。

郑晓龙自然地说起他的那些经历,就好似已经打好了腹稿一样:北京出生,万寿路那片长大,军区大院里生活,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东北人,黑龙江建设兵团下乡做知青……大概正是因为对过往的经历记得牢,腹中才能产生一个一个的故事吧,可连他自己回顾起自己的经历,也不禁会感叹:走电视这条路还真的不是我的初衷。

的确,按照常理推断,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毫无疑问都会将军人当成自己的职业。郑晓龙说他也不例外。但人生就是这么有趣,下乡之后他回到北大念中文系,之后又进入广播电台工作,还做过一段时间农经口的记者。再加上幼年时期在军区长大,有特殊照顾,他能看到很多外国电影。多年的经验与熏陶,让他到最后毕业分配时,选择了进入电视艺术中心当责任编辑,干了7年升到主任,有了资历与身份可以搞剧本,做策划,就此郑晓龙彻底入了电视行业。

人人都说,郑晓龙在北视28年的工作经历,就是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史。若无他,冯小刚可能还在工会里画画、做板报,拍不成《编辑部的故事》,更不会有后来的《天下无贼》;若无他,赵宝刚还是首钢里默默无闻的工人,拍不成《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更不会有后来的《奋斗》;若无他姜文不会是《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葛优不会是《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李东宝,自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大导演姜文与影帝葛大爷。

当年冯小刚拍他的《甲方乙方》,郑晓龙也帮忙出主意。“《甲方乙方》中,英达穿着美式军装牛哄哄地过了一把巴顿将军的瘾,其实那是我的梦想,我的瘾。”故而,冯小刚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容形容郑晓龙是二郎神转世的人物,然而郑晓龙真正意义上的身份,更似主掌“生杀”大权的判官。这些当今影视圈的明星大腕,都曾经被郑晓龙把控着“生死符”。若是生,他拱手让贤,让你当导演;若是死……郑晓龙笑着说:“那就是当年拦住他们,不让他们离开呗。”

面对自己悉心培养起来的这些人才的背离,郑晓龙的放手,成就了他们今日的成功。有人说郑晓龙有着诗人一般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更多的却是一腔热血、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理想主义。郑晓龙却说自己其实非常的现实主义。“当年放他们离开,也是现实状况使然。王中军50万的价格签走了冯小刚,当年北视一年的经费才多少钱?走,是现实状况下最正常的发展,现在他们不是也为中国电影电视做了这么多贡献嘛!”

“骨子里,我惧怕镜头。”

闲赋在家的时候,郑晓龙更愿意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里的热点话题,以及中国电影电视的发展。当年的人才背离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说难过那是从前的心态,现如今他已经辞掉了北视的工作,不用操心那么多的事儿,人反而更加轻松地搞起创作。“要知道我辞掉这份工作花了多少年的时间啊,直到去年才退下来。28年里,我当了10年副主任,16年的主任,以前拍戏的时候,中心有什么文件,还要送到片场来给我签,就算不拍戏,我也要每天按点上班下班。”可看看彼时的郑晓龙,舒坦地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院子里养着鱼,种着花,还有一个乒乓球桌供他锻炼身体。若有剧本要谈,来家里,上好的茶水和花样繁多的零食绝对管够。

拍摄当天的状况也是一样,前一拨和后一拨都有大批人马到郑导家里和他开头脑风暴会。相比于这前后两拨人马,我们的采访与拍摄到成为了让郑晓龙紧张的头等事。因为紧张,他无论是在采访还是在拍摄的时候,都不肯放弃手中的瓜子儿,因为紧张,我们的编辑特意跟他打起了乒乓球。他说如果他没干电视行业,没准是个体育健将。“足球、篮球、滑冰、乒乓球,我样样都喜欢。只是如今想打个乒乓球,总是找不到对手。”他说这话的时候,还在直板大力扣杀。轻松过后,再次坐到镜头前,被摄影师要求摆出“思考”状态的郑晓龙,却仍旧找不到“思考”的感觉。他说,别看我总要求别人在镜头前干嘛干嘛,但是我骨子里是惧怕镜头的。

他不是赵宝刚,演员出身,令其对镜头着迷,时不时地客串个角色;他亦不是冯小刚,有着王朔似的幽默与才情,善于在镜头前为自己安插个故事。他是个活在自己生活里的人,真实、低调,却又仔细地盯紧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然后再把他所知晓的编成故事,用镜头讲给老百姓听。“老百姓说句‘好看’,那么这就是一部‘好剧’。”

八九十年代最受老百姓喜爱的电视剧,大多是在北京各大宾馆里聊出来的。

北京蓟门饭店的包间里,聊出了电视剧《渴望》的故事框架;

友谊宾馆,聊出了《编辑部的故事》。聊天的带头人,是这个叫郑晓龙的男人。

当年,他坐镇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国内观众能看到的大部分国产电视剧,都由他拍板儿定案。

他更一手挖掘了王朔、赵宝刚、冯小刚、姜文、葛优这些现如今的影视圈大腕儿。

2012年,时隔21年《编辑部故事》宣布将拍续集,当年的总策划郑晓龙,

挥别宫斗戏,继续扛起导演的担子。他,将再次唤醒一代人的记忆。

上一篇:像蜜蜂那样平凡而理想着 下一篇:酒者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