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第19期

时间:2022-06-30 06:06:17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奥数

近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媒体再到公众,讨伐奥数掀起了一阵高潮。前不久,北京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到底奥数有无原罪?为何走上歧途?走上什么歧途?如何看待和缓解高涨的奥数热?

专家观点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危害了少年的健康,也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完全违反教育规律。正如杨乐等许多数学家所言,这种重在解难题、怪题,所谓的“数学杂技”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与提高数学素养毫不相干,相反,只能扼杀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许多中国孩子从小学就厌烦数学的原因,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赌、毒,甚至于网瘾,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

丘成桐

哈佛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

奥数是做题目不是做研究,如果不是孩子的兴趣使然,最好不要学奥数。

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能力,而不代表研究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而奥数只训练做题技巧。奥数在中国被“职业化”了,在美国,孩子只是当兴趣来“玩”。在中国,孩子只要在奥数竞赛中获奖,就可享受免试录取,于是很多不喜欢学奥数的孩子被逼着学奥数,一旦目标实现了,便会放弃思考,放弃数学。

中国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中拿很多奖,可真正成为数学家的人并不多。这是学生太重视考试的问题,也是教育体制将学术、竞赛与考试绑在一起而造成的结果。

如何启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张寿武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用一张卷子将孩子分等级的方法”是不对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为奥数被划分成聪明和愚笨两个极端方,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奥数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的话有利于开发智力,变成划分小孩子上什么学校的标杆的话,就不对了。

学生上大学之前学的都是《欧几里得原本》中的内容,这是数学的语言,跟研究数学是两码事。研究数学还是要做待解的问题,而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才能成为持久的动力。

网民论政

云水飘逸:口号喊了很多年,可是又怎样?累的不仅是家长也是孩子。上吧,觉得孩子太累,不上吧,害怕孩子考不上好的学校。

手机用户: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兴趣培养结合相协调是最关键的,动手与认知自然世界的能力也不可忽视。在我国,传统文化对待科学态度和民族精神上最缺乏的是“认真”,这一点要学习德国和日本,要加快补上这一课。

冯女士:奥数中一题多解的尝试,让孩子的数学思维更开阔。孩子反映,学了奥数再做课本上的题,都是小菜一碟。

冰水:说实话,但凡有出路,哪个家长都不会让孩子非要死抠奥数去争取“小升初”的机会。停掉奥数,实际上是关上了没钱没路子、拼不起爹的孩子们升入重点中学的门。

半个苹果:只要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就会有择校。禁止了奥数,还会出现更多的“杯赛”代替品。

北国春天: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全家总动员,可就是做不出来。我拿到单位去给同事做,身边的同事都是博士学历,大家还是做不出来。无奈之下,我只好给老师写信,告诉他“我已经尽力做了,但是实在做不出来”。

Netrocus:就小学而言,“奥数狂热”源于现行教育制度同有限教育资源的冲突,奥数学习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积重难返,三令五申也不管用,就像教育部门多次要求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一样。虽然睡眠时间难以控制,但只要国家一纸令下,严禁举办各种奥数比赛,或者禁止因为参加过奥数比赛而获得升学加分,奥数热很快就会消退。

猜不懂的名字:家长们乐此不疲地送孩子去参加奥数比赛,正是国人急功近利的表现。家长急功近利,也让那些教育投机商有了大发考试财的机会。现在很多老师的表现就像在搞传销,只注意自己的荷包,决不管儿童的身心健康。

孙云晓: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

王女士:奥数课加重了普通孩子的负担,最终获益的是办奥数班的老师。“要致富,教奥数!”

搜狐网友:本人硕士,也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得到答案,让小学生用这种功意义不大。

“雷”人:北京一所初中2006年招生的一道数学面试题,让中科院若干博士、某重点高中的若干高级数学教师费时颇久,但解出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上一篇:“实名制感冒药”走进我们的生活 下一篇:梅里埃,健康发展的企业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