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带农以农促工 促进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6-30 03:35:30

以工带农以农促工 促进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编者按如果说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普遍性的趋向,那么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的贵州来说,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还不仅是一个反哺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并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就此问题,贵州省农业厅厅长黄加培和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昌来给出了共同的答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长期以来,农业在支撑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现在中央强调以工补农,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

从以工带农的另一个层面上看,抓好农副产品的加工,实现“农业中长出工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发展,既有潜力又意义重大。农产品原料生产抓上去后,可以促进食品、药品加工业、生物能源的发展,从而为调整优化我省工业的轻重比例结构、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农民从工业中获得报酬,可以提高农村购买力,促进工业发展。

做好现代农业这篇文章

我省农业仍处于现代农业初级阶段,加快农业发展,必须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体显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六大功能,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当前,结合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我省现在仍然处在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水平,而且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必须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把农艺技术融入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去,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保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50万亩以上。要抓好“三个一”,即1000万亩杂交水稻、1000万亩杂交玉米、1000万亩脱毒薯类,扩大夏粮比重,力争“十一五”期末粮食产量达到1400万吨以上。继续实施“粮食增产工程”、“超高产示范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二是抓结构调整,促产业提升。抓紧在贵广快速铁路和与周边省区的快速公路50-100公里半径区域内建设标准化、无公害的农牧产品基地,使贵州的气候、生态等优势资源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巩固烤烟、油菜等传统优势作物生产的同时,集中发展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茶叶、蔬菜、辣椒、精品水果和中药材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生态畜牧业要突出抓好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控、市场营销四个环节,力争“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保护生猪生产能力,增加奶牛数量,扩大草食畜禽比重。紧紧抓住今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多元,用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的机遇,推行良种良法,加大冬季种草推广力度,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茶叶产业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基地,促进茶园连片集中,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富硒(锌)优质绿茶产业带,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和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蔬菜要按大娄山区、苗岭山区、乌蒙山区分区域布局,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珠江流域和省外的基地和与之配套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设施,力争2010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1000万亩;辣椒产业重点抓好遵义等地朝天椒,大方、独山等地皱皮线椒、平板线椒以及花溪、乌当等地的角椒基地。

三是抓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我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8%左右,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业环境、资源压力又非常突出。因此,要转变过去实际存在的拼资源、拼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增长的路子,把农业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注重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农业内外协调、循环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推广重点项目,加快组装集成和推广一批增产、节本、增效重大关键技术,并建立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种植业重点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农作物新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和反季节蔬菜高效栽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优质果品及其苗木生产、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提高通过广泛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抗灾避灾的能力节本增效、重大病虫害监测控制、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和培肥地力等新技法。畜牧业重点推广“三推广三普及”综合配套技术,即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小区规模养殖技术。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建立“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机制。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粮、果、菜、鱼”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和“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抓好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试点和乡村清洁工程试点,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产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设施,以及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加强耕地、草原、渔业资源的保护,加大动物品种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以沼气建设为龙头,带动沼气池施工、管理维护和配件生产等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结合沼气建设、发展“一村一品”和现代农业试点,与旅游等部门制订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农业旅游发展。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农副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无公害的生产发展路子,让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乡村旅游景区靠近和集中,不断增添新的观光内容。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为农民增收的抓手

一是壮大基地规模,推动农业工业化。要以两广、两湖、四川、重庆,以及珠江三角洲为目标市场,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我省有利的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加工为重点,配套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整合品牌,开拓市场,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巩固烤烟和油菜两个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优质畜禽、茶叶、脱毒马铃薯、反季节蔬菜、辣椒、中药材、小杂粮等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类型多样、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为农业工业化提供丰富的原料,提高企业加工原料来自省内的比重,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引领农业工业化。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继续将符合我省优势产业导向、带动明显的引进企业纳入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加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实行滚动考察,末位淘汰。积极探索以贴息为主的对龙头企业进行滚动的发展方式。探索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办法,使龙头企业在一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政策上有保证的经济环境中顺利发展。同时,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倡农民利用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农业工业化。积极实施好“金农”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将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建立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分析和定期的制度,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国内经济政策、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以及新技术等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企业和农户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用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大对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绿色通道”,逐步在全省建立起布局合理、流通快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人化。目前,我省农民素质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水平不高,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非常迫切。要切实实施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使外出务工农民普遍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能或实用技术,实现从“单凭力气干活”向“主要靠技术吃饭”转变,从“拼体力”向“拼智力”转变,同时,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者系贵州省农业厅厅长)

上一篇:“农家书屋”来 致富门打开 下一篇:马王庙:何时摆脱“脏、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