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关于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的思考

时间:2022-06-30 03:13:33

新时期关于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的思考

摘 要:审计职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审计对象的扩大,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扩展的。文章从高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审计职能定位,结合影响审计职能发挥的原因,在新时期解决促进高校审计职能转型有效途径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 审计职能 定位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79-02

审计职能是指审计能够完成任务,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审计职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审计对象的扩大,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扩展的。研究审计职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审计这一客观事物,以便于确定审计任务,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和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高校的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对其职能进行与时俱进的定位。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高校审计职能定位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过程历经了几个阶段:1985年教育部成立审计室开展内部审计工作;1996年颁布24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教育系统的审计职能进行了定位:“对教育部门和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实施内部监督的活动。”其主要职能为监督职能。2004年4月教育部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学校审计工作是对学校和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依法实施内部监督的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促进学校强化内部管理,遵守国家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其主要职能为监督、服务、管理等职能。

为了适应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2009年7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专门对高校的内部审计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主要有鉴证、评价、咨询、管理、内部服务和监督等职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也逐步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突出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过程审计导向、管理审计导向、绩效审计导向和风险审计导向。对于引导和加速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促进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随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也应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转变。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围绕“风险、管理、效率”这三个问题开展工作。归纳起来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有以下职能:

1.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高校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监督职能的核心是通过审核检查,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作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的结论。从依法检查、到依法评价、直到依法作出处理决定以及督促决定的执行,无不体现了审计的监督职能。目前监督职能仍然在高校中广泛履行。

2.评价职能。高校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对高校内部经济资料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查明的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总结经验,寻求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的途径。审计人员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方针政策是否贯彻执行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方针政策,评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评定被审计单位各项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等;并根据评定的结果,提出改善内部管理的建议。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肯定成绩、又发现问题,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改进工作。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最能体现审计评价职能的一种审计。

3.内部的服务职能。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以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前提,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把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围绕本学校的工作重心、群众反映强烈和领导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及时、准确、客观地提出审计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服务大局,改善和加强学校的管理。

4.内部管理职能。高校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风险控制,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学校内部管理服务的。现阶段,随着效益观念的增强.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校园经济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开展工作。

5.咨询职能。咨询职能是一种服务职能,旨在增加价值和改进学校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其活动范围包括顾问、建议、流程设计、协调和培训服务等,是内部审计的独立职能之一。高校内部审计履行咨询职能,开展咨询活动的关键是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

6.鉴证职能。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确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公允、合法、合规,并出具书面证明,以便为审计的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供确切的信息,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一种职能。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包括鉴定和证明两个方面。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最能体现经济鉴证职能。

三、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因素

1.高校内部审计相对独立性,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内部审计机构的形式和领导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发挥: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或把审计者与被审计者(财务)合并在一起,成了财务的内部监督,失去了审计的基本职能。由于近几年纪检、监察的工作力度,部门领导忙于应付各种检查、新校区建设,对于审计工作无精力顾及,也无形中削弱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普遍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对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在每年一次的党风廉政责任书中干部离任审计要达到100%对审计工作有明确要求,对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流程都不甚了解,审计工作到底要干什么,怎样干,怎样采纳审计建议,如何作出审计决定,如何执行审计决定,都不甚了解。认为内部审计只是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经常检查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对一些零星修缮项目进行结算审计,把把关就行了,往往把纪检监察的工作内容和审计工作内容混为一谈。

3.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核算已实行集中化、电子化,而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统计、复核和计算阶段,逐页翻看记账凭证、摘抄,既耗费时间又容易造成审计差错,对学校财务状况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因受相应运用软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限制,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计算机网络在审计中的普遍应用,也没有实现校内审计与校内各部门特别是计划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更没有达到高校内部审计自动化、网络化程序。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滞后,使审计的历史资料的积累、查询困难,审计分析和研究不充分,难以及时发现疑点和隐患。

4.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和人员素质不尽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战线上转来,缺乏系统的审计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财务软件的人缺乏,工程审计人员缺乏工作实践能力,现场施工经验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急需跨学科的人才。另外,审计工作部门是公认的清水衙门,专业素质又要求高,许多复合型人才也不愿意在审计部门工作,许多人才在审计部门都干不长和不愿意干,高校内部审计常处于这样的困境。

5.审计结果的运用缺乏透明度和标准。在高校进行内部审计时往往是事后审计,审计结果运用被采纳的程度低,这也影响到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中层干部进行审计,往往是流于形式,进行审计时人员早已离职一段时间了。审计结果的采纳也只能反映在个人档案中了。组织人事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得不到充分应用,也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

四、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有效途径

1.争取领导重视,建立审计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一是要积极传达宣传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国家最新出台的审计制度,订阅相关的审计刊物,让领导了解审计动向,增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审计工作紧紧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结合起来,把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做好,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当好领导的好帮手。三是经常性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由纪委、监察、人事、组织等部门组成,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内部审计公告制度。高校的审计结果运用不透明,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建议得不到落实,审计报告也被束之高阁,审计人员质量和风险意识淡薄,要改变这种状况,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高校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公告程序和范围,将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置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不仅能促使审计人员严格按准则、制度、程序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能保护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3.提高审计质量,树立风险意识。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它的质量高低。是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规范,实施审计业务、表达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才算符合审计质量要求。提高审计质量有利于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效果和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赢得社会的信任和重视,更好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4.创新审计手段,加强计算机在审计实施中的运用。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审计职业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挑战,传统审计手段无法或很难揭露电子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犯罪问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必须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和在审计实施中的运用。以审计信息规范化为突破点,创新审计手段,加强计算机在审计实施中的运用。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有效的网络,分层次地形成信息共享。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等都会依赖这个平台有效地展开。

5.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审计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审计效益就要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监督活动,通过系统、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达到管理控制、分析评价、促进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活动,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经济效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审计,增加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6.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高校内部审计中明确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应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各高校要尽快改变以往审计机构缺编,办公资源配备落后的状况,,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和总结,精通审计业务,熟悉金融、财政、法律、工程以及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内部审计人员也树立良好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恪尽职守。学校也应该适当提高内部审计员的待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审减金额的提成,提高审计效益,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提高内审人员的积极性,也能挽留审计人才,为学校节能提效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校审计职能定位及科学发展问题探析[A].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王红敏.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B].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李艳春.论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A].邵阳学院学报,2005(6)

5.张盼.国家审计维护国家安全的实现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监审处 云南昆明 650000)

(责编:贾伟)

上一篇:论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侵权责任 下一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