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永不落幕的新闻厅

时间:2022-06-30 02:21:42

政务微博:永不落幕的新闻厅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在固定的地方悬挂与张贴布告,向世人政府文件。此后的1700多年的时间里,政府一直“以我为主”,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展示其想要人们知道的信息。而现在,140字的微博使官方改变了信息不平等的局面。

继在公共人物、社会精英中越来越火后,微博开始被不少官员青睐和运用,如今,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入微博使用者的行列。

微博政务的开通,打开了官民交流的新渠道。尽管它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媒体人称之为“倒逼力量”的微博上,在可预见的未来,机构微博或将直接改变中国社会生态和政治语境。

一次成长的检验

自从微博诞生以来,从来不缺乏来自底层对政府批评的声音。从郭美美炫富到动车事故,当“反腐”成为微博事实上的主旋律之一,当红十字会、中非基金会、故宫等机构在微博时代黯然失色,在数亿微博用户的集体围观中,中国红十字会、铁道部、地方政府等政务机构微博撞在了“枪口”上,被网民集体调侃、挖苦、嘲笑并层层剥光衣服成为“弄潮儿”。

一场暴雨,仿佛让人看到了希望。@人民日报在大雨中诞生,@北京、@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在暴雨中传递正能量。无论是否有作秀的嫌疑,这些官方机构微博在大雨中面对灾情,难得地在速度与态度上让人“惊艳”了一把。

从7月21日12时至22日12时,北京的相关政务微博共微博754条,转发评论50余万次。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气象北京”全天候滚动播报“天气快报”、“暴雨预警”、“雨情信息”、“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

“我们已经调派警力前去救援”。这是7月21日,北京消防的官方微博“北京消防”对一条求助微博的回复。当天的北京大雨倾盆,被困房山青龙湖一带的网友打不通电话,于是在微博上发出求救信息。

“我与所有成员单位负责人通话,要求他们必须坚守微博,面对求援必须说话!”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惠接受采访时说。

这场暴雨对“北京微博厅”的几十家单位是一次考验。尽管和往常一样依然有许多责骂,但他们这次表现出了应有的坦然。“这次大雨让管理政务微博的人感受很深切,有许多网民骂得很难听,但都解决了,平复了,骂就骂一两句,我能够接受。开微博就是为了沟通,若是为了让人夸,不要开微博;想纯粹独树一帜的,也不用开微博!骂了至少说明你看了。”

尽管在灾情信息公布上,政府依旧对死亡人数讳莫如深,但与一年前动车事故时官方荒腔走板的危机管理相比,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官博,官本位的微博?

根据《2012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政务微博的开博数量整体上以月平均3500家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天都有100多家新“官博”诞生。然而官民沟通不仅在于倾听渠道的多样化,更在于政府的回应,这种回应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是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更普遍的范围和时间内,政府机构微博的表现还不值得欢呼鼓掌。

相比于众位网友的“草根”气,政务微博从一诞生就带着与生俱来的“庙堂”气息。在重大危机或者突发事件以后,政府还依旧存在着官僚化作风,依旧不能利用机构微博这个非常有效的载体来信息、讲真话,反而依旧在关键问题上支支吾吾。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是微博本身能解决的,有时候信息的公开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形象或者地方维稳的压力。现实中,也有很多思维和利益的惯性使然。

而个别机构微博如@北京平安因得到网友的赞扬,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使得微博也开始成为政绩工程。但是在开设之后,如同“市长热线”打不通一般,很多机构微博成了摆设。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在其官方微博“政务微博观察”中称:当前机构微博群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

除了平时很少与网民互动,在对待突发公共事件上,机构微博在应对态度和行为上因为考虑到关乎政府形象,往往要考虑领导的态度,在信息公布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上都依旧存在着官本位思想。目前的官员考评机制,还是领导评价而非公众评价,没有大领导的点头,机构微博即使开设,在重大突发事件上依旧只能“三缄其口”。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表示:“对许多部门来说,开微博是上级领导布置的命题作文,但后续的资金、人力支持和管理机制并没有跟上。既没有合理的考评,也没有有效的监督,对工作人员而言,只是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和压力,自然不愿意全身心投入。”

因为只要求开微博,但是并没有要求如何管理好微博,使得目前机构微博不少是兼职工作,精力有限。只有交通、公安等部门下了决心,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运作,其他许多部门则因此成为“僵尸”微博。如衡阳市司法局正副局长在会议上互殴事件曝光后,衡阳市司法局于2011年10月12日开通官方微博,连发3条内容雷同的和解声明,之后再无更新。

据新华网报道,“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是目前机构微博的三大短板,“空客微博”与自动回复“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经交给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现象普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就直指,政务微博背后是管理人员的官本位心态。

政府转型路漫漫

短短两年来,微博改变了很多事情,打击拐骗、质问动车、关注校车等等。应该说,目前已纳入立法程序的“校车安全”,以及“空气污染”问题,是微博面世以来的两大“正果”。

机构微博上的每一个窗口,仅可以容纳140个字,却远远胜过数十年来,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政务公开”工程。

微博以及机构微博是否能成为推动中国改革的力量?回顾历史,每一次新的办公方式的改变都让人看到政治改革的希望,然而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在20世纪80年代一波又一波的“严打运动”中惯用的“现场审判”,一度被移植到行政事务上,演绎为“现场办公”。然而单向执行的事情,总是容易被利益左右,“现场办公”往往变成地方长官直接干预职能部门专业决策的“现场拍板”,没有文件、没有签字,就是现场意见,哪一个项目的优惠多,主要看请到的市长权力有多大。而现场拍板,最后往往导致的是老百姓拍砖,但是官员迁任,无从问责,这一篇也就这么翻过去了。

网络热潮一度推动“政府网”红火一时,大小政府都搞一个官方网站,而最终不过是沦为摆在那里的“电子衙门”。有调查称近30%官网成了摆设,内容陈旧,很少更新,有的官网则是长达五年没人管理,这样的“政务公开”只能落得个百姓弃之、官府自厌的结局。

那么,此番“机构微博”命运又将如何?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无论是现场办公,还是政府官网,应该说都是衙门里的事儿,你怎么办的公,你官网为何不更新,没人知道。但是机构微博可是将自身推出了衙门之外,好不好都写在当面。

泱泱民意,岂可轻拂?对于当政者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方式,民意论的鼻祖哈贝马斯曾经给出一个理想模型,如果一个平台可以满足“位于权力之外”、“全民参与”、“理性讨论”和“公共利益”四个条件,那么民意的理性表达就变得越来越接近现实。

互联网从表面看是技术进步,却成为社会迈向扁平化的标志。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从其一诞生起,就天然地要对公共领域产生干预,并因此形成了强大的倒逼力量。

曾经有主流强势媒体,对于微博出现的假消息大加挞伐,然而仅仅一年来蜂拥而至的“机构微博”,已经表明这个表达平台宜疏不宜堵。能放在明处的事情,非要把它逼到地下、非公开,那简直无异于自建“堰塞湖”。

在国外,Twitter这个词在英文里本意是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被引喻为“永不落幕的新闻会”。可以肯定的是,2012年“机构微博”的数量将数倍于2011年。也许在被媒体人称之为“倒逼力量”的微博在以后的表现中会有美好的后续故事,我们静观其变。

上一篇:官微无官威 下一篇:体育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