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心灵的净土

时间:2022-06-30 02:04:39

(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

[教学说明]

1.教材内容

《陋室铭》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篇小品文,言简意丰。该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文本的特点

(1)一篇古代名人的小品文,言简意丰。

(2)本文有着独特的创作背景。

3.学生情况

(1)通过平常古文教学情况看,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比较强。

(2)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高,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

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并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独立思索能力为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比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作为我们班常规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先进行三分钟演讲,两分钟点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陋室铭》(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同学们,我们先不看书,看黑板上我写的课文题目及作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或是同学吗?(生纷纷议论。)

生:老师,什么是“陋室”?为什么是“陋室”?“铭”这个字我以往也没见过,是什么意思啊?

生:“陋室铭”是个什么地方?是不是作者的故乡?

生:“陋室”在哪里啊?作者是写自己的“陋室”,还是介绍别人的“陋室”?( 生提问的时候,师把所提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师: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大家有这么强的问题意识,大家提出问题的勇气很宝贵,要坚持。现在,我们把书翻开,看课本注释①,黑板上有哪些问题可以马上解决?

生:刚才有个同学的问题提错了。

师:哦?哪一个问题?为什么?

生:“陋室铭”不是个地方,也不是刘禹锡的故乡,“陋室铭”三个字应该拆开理解,“陋室”指简陋的房子,“铭”是一种文体,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至于“陋室”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生:老师,我知道刘禹锡的“陋室”在哪里。

师:在哪里?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陋室”在哪里的吗?

生:“陋室”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当时,刘禹锡在那里当刺史,为了不与腐败的官员同流合污而建的一间简陋的小房子。这是我通过上网查到的。

师:你还查到与课文相关的哪些知识?

生:刘禹锡写此文的时候,唐王朝正一天天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中,党争厉害;官场上,士大夫阶层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作为一名正直文人,对此深感忧虑,却无力回天,他只有独善其身,不与那些官僚来往。

师:非常感谢这们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关于刘禹锡的资料。同学们,听了刚才一位同学的介绍,你认为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我认为刘禹锡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

生:我认为刘禹锡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

师:刘禹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刘禹锡究竟有怎样的人生追求呢?刘禹锡为什么要替“陋室”作铭呢?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一起走进文章仔细探寻。

(说明:让学生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课堂是一个“问题场”,学生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解决,并不是老师马上告诉学生,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提问,课堂的不可预知性会大大增加,需要教师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当然,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

2. 课文朗诵

师: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越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和诵读,我想我们走进课文,不妨也从读开始,我们请一位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一生读。) 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这位同学声音很响亮,但他好像读错了两个字:“有龙则灵”的“灵”应该有后鼻音,还有“无案牍之劳形”的“牍”应该是第二声,他读成了第三声。

生:我认为这位同学的朗读没有什么感情,没有读出“铭”文体特点?

师: 什么特点?

生: 读 “铭”是要押韵的。

师:你听得很仔细,确实,“铭”确实讲究押韵,并且押韵的字,应该读得铿锵有力。下面,同学们听我朗读一遍,看我读的与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师:老师读完了,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你们认为老师的朗读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抛砖引玉”是什么意思?( 没有想到生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师: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把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就你的理解说一遍,好吗?

生:把砖抛了,拿到了玉。

师:解释得非常好,你说是“砖”值钱,还是“玉”值钱?再引申一下看看?

生:哎呀!我知道了,老师你太谦虚了,你怎么能说你是“砖”呢?

生:我认为老师的朗读很有节奏,断句很清晰,刘禹锡的“陋室”仿佛就在我眼前。

师:同学们自己再体会一遍吧!

(说明:教师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唤醒学生自我情感体验,领略课文深刻的内涵,读其实也是一种理解。)

3. 问题探究

师:在上课之初,有位同学提出问题:“陋室”的“陋”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你们刚才的朗读,能说说你们自己的理解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房子“陋”的?

生:我认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作者房子外面很简陋,苔藓都长到台阶上去了,再说他房子外面野草很多,作者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总体感觉很荒凉,我想他的房子也不会豪华到什么地方去。

生:我认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明作者交往的对象不是达官显贵, 而是一些知识渊博的人。由此看来,作者交往的对象很贫穷,所以,应该是“陋室”。

师:你怎么知道知识渊博的人就很贫穷?

生:一个人要想知识渊博,必须不断地学习,热爱学习的人,大多不怎么在乎生活条件的。

师:有一定道理,你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生:我认为作者室内的摆设很简陋,作者室内只有“素琴”、“金经”,可能还有些书,并没有什么豪华的摆设。

师:我想问大家 ,这间房子从 室内外的环境及摆设看确实很简陋,但作者的追求也“陋”吗?作者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生:不,作者的追求很高雅的,从课文的内容看:作者喜欢和知识渊博的人交往,喜欢弹“素琴”,喜欢读“佛经”。(师板书:高雅。)

生:我认为作者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师板书:宁静。)

师:为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作者喜欢弹琴,怎么能说是喜欢宁静呢?

生:“苔痕上阶绿”,你看苔藓长台阶上去了,说明很少有人去刘禹锡那里去,如果走的人多,苔藓怎么可能长到台阶上去呢?早被行人踩没了,所以,只能说明作者平常生活很简朴,追求自由、宁静的生活,至于他喜欢弹琴,那是他喜欢音乐,我想能够听到他的弹琴声,反而说明作者周围的环境安静。

师:这位同学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用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很不简单 。

生:我认为作者追求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师板书:苦中作乐。)

师:“苦中作乐”?

生:我认为作者尽管生活清贫,但作者保持了一颗进取的心,“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拿诸葛亮和杨雄与自己作比,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杨雄是西汉的文学家,由此可见,他的理想还是很远大。

( 说明:这堂课要教什么? 该怎样教?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唯如此,课堂上,老师才可能游刃有余。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凡事预则立”,课前充分的备课,课堂上才有精彩的生成。其实,阅读教学中“问题探讨”的“问题”是谁提出的 ,教学效果大不一样的,课堂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4. 拓展延伸

师:通过我们大家的理解,这间房子虽然室外的环境简陋,房子主人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但他的追求却很高尚。同学们,刘禹锡这篇作品为什么能够走进我们的心灵?这篇作品为什么会被世人传诵?又为什么会走进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本呢?最关键是这篇文章能给我们思想的启迪,能给我们生活的提醒,能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灵日益变得浮躁不安,我们能否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生:我们应该作一个读书的学生,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

生:我们应该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

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交友方面要谨慎,要交一些知识渊博、情趣高雅的朋友。

…………

( 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不是仅仅帮助学生获得一些语文知识,那样,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的发言可能很零散,比较空洞,甚至是不成熟的,但是上述理解是他们自己的思考,对学生而言,也许思考本身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

上一篇:两个例题教学中的学生插话 下一篇:“电能的输送”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