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30 09:38:53

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梳理了趋向补语的相关研究之后,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明确了复合趋向补语的范围和引申用法,并把复合趋向补语偏误类型,按照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两方面划分为复合趋向补语的选择偏误、趋向补语代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缺失和漏用动词以及“复合趋向补语+宾语”时宾语位置不当。通过对比分析例句归纳出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复合趋向补语 偏误 留学生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15-02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趋向补语的使用对于留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对教学者来说也一直是个重点内容。根本原因在于其他语言很少有类似汉语的补语这种语言现象,汉语里一个句子如果包含补语,在其他语言里可能会用两个或多个句子表达。因此带补语的句子出现偏误的概率很高,趋向补语的偏误又是在补语偏误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语法形式可以分为理论方面和用法方面进行研究。前者是说把一门语言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对语法规律进行概括和说明。后者则是探讨如何把前者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学科教学当中,以便第二语言的教授者和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本文就是在用法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出留学生在使用偏误补语的一些错误以及原因,最后归纳一些避免学生造成这些偏误的方法,希望对汉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有些帮助。

补语是位于动词和形容词后的谓词性成分,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趋向、程度、结果、可能、目的、数量,状态等的成分。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具体来说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本文主要探究的是留学生使用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包括“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留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趋向动词作补语时与句中其它成份之间的句法规则从而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际有语法错误的句子。

1 多数偏误问题的原因

对于偏误的类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是不同的语法项目,偏误类型是不可能一致的,在这里我们采用一种较全面的分类方法,《对外汉语是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这本书把偏误类型按照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划分。趋向补语在语法意义方面的偏误类型有复合趋向补语的选择偏误、趋向补语代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缺失和漏用动词。在语法结构方面是“复合趋向补语+宾语”时宾语位子不当。在广泛地搜集留学生的偏误语料进行归纳分析后,我们总结了多数偏误问题的原因。

首先,根据要做分析的14个复合趋向补语设计一份“趋向补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共计42道题。分为填空、选择和改错题三种类型。调查对象主要是留学生的中级班和高级班共计30人。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在共计1260道题中有552道题学生没有回答正确,偏误率达42.8% 。其中“上来”和“上去”这组词的偏误率最高,“进来”“进去”“回来”“回去”这两组词基本无偏误。

1.1“上来”和“上去”

动+上来(上去)+名词。名词一般为受事,间或有施事。表示人或者事物动作从地处到高处。

(1)搬上来(上去)两把椅子。跳上来(上去)好几只猫。

第一个例句名字“椅子”作为动作的受事者,而第二个例句名词“猫”是动作的施事者。从语法角度来看句子中的“上来”和“上去”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没有语病。从语义角度来看,两者其实有细微的差别,“动词+上来”和“动词+上去”的分别在于前者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句子中用“来”和“去”是由句子的语义决定的,留学生通常分不清什么句子用“来”,为什么这个地方又用“去”。趋向意义表示方向意义,人或物体在空间所移动的方向。因此“来”和“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人们会以自身为参照物。“动词+(上)来”和“动词+(上)去”这类结构都有这样的的区别,以下不在重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上来”和“下去”是不能替换的。

(2)瓶盖拧上来了。在这幅画上再画一个月亮上来。

此留学生显然不是很了解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前一个例句的意思是瓶盖同某位子完好的衔接上,后一个例子的意思是在这幅画上多画一个月亮。两句都应该用“上去”这个词。正确句子为“瓶盖拧 上去了。”“ 在这幅画上再画一个月亮上去。”,在这里“上去”表示添加或合拢某处。

(3)这道题,他回答上去了。

动词由“说、唱、学、答、背、回答、叫、念”等上述几个词担当,后面只能接“上来”表示成功完成某一动作。动词和“上来”中间常加“得、不”。 因此正确的句子为“这道题,他回答上来了。”留学生可能想到有时候“上来”和“上去”是可以通用的,没注意特殊动词不能接补语“上去”的用法,造成语法偏误。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154个,偏误率高达27.9%。也就是说,调查的30个留学生中,有8个人不能完全把握这组词的用法。

1.2“下来”和“下去”

例如:反正给我带来的感觉不错的话,什么歌曲都可以接受下来。

“下来”表示动作完成,有脱离的意思。但是“接受”这个动词本身表义已经很完整,再带“下来”这个趋向补语显得多余,不符合句子经济简约的原则。

(1)为了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长跑训练要坚持起来。

句意是长跑训练这个动作已经开始并且要坚持做,一直做。“起来”虽然有动作开始并且继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它强调的只是开始的状态。“下去”即表示动作状态已经开始,又强调过程继续下去。因此此句改为“为了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长跑训练要坚持下去。”

“上去”和“下去”置于感官动词之后,如“闻上去”理解为“闻起来”,“看下去”理解为“继续看”。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115个,偏误率达20.8%。偏误率仅次于上一组,也是比较常见易用错的一组词。

1.3“起来”

(1)这天儿一天天地冷下去了。

“下去”表示的是某种状态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过程,且形容词多用表示消极意义的。“起来”表示一种状态开始发展,并且程度在继续加深,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的,强调的是状态的开始。所以句子应该为“这天儿一天天地冷起来了。”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种细微的语义差异是很难把握的,即使本族语言使用者大多也是通过语感来辨析句子的对错,少有从理论方面说明句子对错的原因,留学生要把握此类词的用法还需勤加练习。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83个,偏误率达15.0%。

1.4“出来”和“出去”

(1)一位大叔从地窖里钻起来。

“起来”确实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下而上的趋势。“出来”有从里面到外面的意思,同事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隐藏到显露,此句意思是大叔从地窖里面到来外面,有说话人从看不见大叔到看见大叔的一个过程,所以此句用“出来”这个词更恰当,应该为“一位大叔从地窖里钻出来。”

(2)你把小王的秘密泄露出来不好。

虽然“出来”有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由隐蔽到显露的意思,但是它属于中性词。而“出去”不仅有这层意思,一般还表示说话人不赞成这种行为,带“出去”的动词限于“说、讲、嚷嚷、透漏、泄露”等少数几个,名词要提前(常用“把”)。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94个,偏误率达17.1%。

1.5“过来”和“过去”

(1)图书馆有这么多书,我都看不下来了。

此句原意是他觉得图书馆书太多,根本看不完。“下来”确有表示动作完成,但是强调动作开始并且过程继续下去。“动词+得(不)+过来”表示能(不能)周到的完成。常涉及时间、空间、数量等因素。受事一般都放在前边。所以此句用“过来”比较合适。此句改为“图书馆有这么多书,我都看不过来了。”

(2)病人昏迷过来了。

此句趋向补语用得是引申义,“过去”可以表示失去正常状态,多用于不好的意思。常用动词限于“晕、昏迷、死”等少数几个。动词和“过去”中间一般不能加“得、不”。而“过来”可以表示回到原来、正常或比较好的状态。很明显此句要表达的意思用“过来”是不恰当的。此句应改为“病人昏迷过去了。”

因这组词使用不当造成偏误的句子有79个,偏误率达14.3%。

“进来”“进去”“回来”“回去”这两组词比较简单,留学生使用错误的情况很少,只产生了27个错误句子,偏误率为4.9%。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由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在复合趋向补语偏误方面,留学生多是因为对补语引申意义及用法的把握不够准确造成选择偏误。

2 针对补语所出现的偏误相应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复合趋向补语所出现的偏误,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对留学生的趋向补语教学有些许借鉴。

2.1语境训练法

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语言实践并把它与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让第二语言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汉语。趋向补语表达的意义当中,引申义的用法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使用频率不多,有时候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是能很快理解引申义,但在交流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此类语法点,只能记住一些像“看起来”这样常用的习惯语。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解而练习量不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对引申义的理解不过深刻,在实际交流中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

2.2固定词组法

偏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母语的负迁移便是其中之一。例如“醒过来”这个词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往往说成“醒起来”,因为英语用“wake up(醒起来)”表示这个动作。在留学生看似有道理的词语用法其实是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的,因此在学习这类词的时候不妨将它们看做固定搭配,整理起来专门让学生识记,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便提高留学生的交际水平。

2.3多做对比分析训练

多做汉语中相近词的比较,从语法结构和意义两方面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使学生准确的理解词语,学会辨析词语。也要做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对于留学生来说可以更有效的学习汉语。比如说,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可以轻松的翻译一些简单的句子。例如“我教他汉语”:I teach him Chinese.

2.4加强语义、语用和功能的训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结构而轻语义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构复杂,教师往往更加注意让学生掌握句式结构而忽视了语义,语用和功能的训练。例如“你把桌子搬上来”和“你把桌子搬上去”,其中“上来”和“上去”,语义上前者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而句子本身在结构上用这两个词都可,到底要选用哪个词就看当时的语境和语义上这细微的差别了。因此,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结构形式,要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结合起来。

2.5精讲与多练相结合

精讲与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第二语言的获得需要学习好语言的规则和养成良好的习惯。“精讲”是指教师要讲授适当的语言知识并介绍语法规则,这对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练习也必须是在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知识不能不讲但要讲得精,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多练”是指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语言运用的熟练度。练习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性、交际性的练习,同时特殊语法句式进行单项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5]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6]赵金铭.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8]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关鑫,1992年5月12日出生,男,满族,籍贯:辽宁省沈阳市,国际交流学院 11级2班,渤海大学大四在读学生,对外汉语专业。

上一篇: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探究 下一篇:基于OBE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模块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