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谈贾科梅蒂

时间:2022-06-30 03:12:01

贾科梅蒂作品因其呈现出的特立独行的视觉效果,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好奇但又捉摸不透。夜观上海贾科梅蒂回顾展,冥冥中产生与有着夜间工作习惯的大师交流的仪式感。

贾科梅蒂由家庭熏陶,从绘画到雕塑,以雕塑见长,而绘画对他造成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观察方法和思考方式,也影响到最终风格的形成。从他脱离超现实主义团体开始,他便放弃了追求作品精美结果的意义。在法国艺术家汉斯哈同对他的访谈中,贾科梅蒂谈到:“奇怪的是,他们谈我的雕塑就扯到精神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我的个性孤僻,这是人们的看法。但如果我塑造的人物很细很高,我就不能做别的了。我越是看着我的模特,他在我的手指间就越高雅。我感觉到我准确地留住了他的气息,在他最后那不完美的状态中抓住了他的特点。”不难看出,他显然不太喜欢对他作品从哲学角度而做的精神方面的分析,但他认可看似不成功作品的客观存在性。他回归写生,但不追求个体形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和组成规律,被表现主题放置在空间中,怎样准确表达空间因距离对描述物体产生的视觉上的形体影响,使其内心充满了纠结和矛盾。在1964年,贾科梅蒂与英国艺术评论家大卫赛尔维斯特的段谈话中说:“你作画就是在为现实创造个总的幻觉。创造对象在特定环境,特定姿态下的外表形象。你不可能把对象和他的周围环境分割开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般我画的东西都比我确信所见到的要小。换句话说就是在作画时,我总会惊奇地发现切都变得如此之小。但不作画时,我又会感到眼前的头部和它本来的大小样。后来逐渐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种现象便成了我本能的个部分,天经地义的东西。我作画时进行这样的观察,不作画时也是如此,我再不能把人像恢复到本来的大小了。”当空间和距离成了个体研究的主题,他的雕塑呈现出了不可言状的孤独感,这应该与直从事绘画形成的观察方法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允许不完美、不要没有生命力的标准摹写、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作品怎样才算制作结束的纠结带来的思考拓宽了雕塑的范畴。贾科梅蒂的独特存在及其作品对公众视觉的强大冲击力,吸引着哲学家、评论家,艺术家的不断推测与研究。

机缘巧合,匆匆的上海之行无意问促成了这次观展的缘分。作为有着全球拍卖史上最贵的雕塑作品及直以来提起他便绕不开哲学话题的艺术家,当然还要由他自己来结束话题:“件作品的成功与否,对我来说都同样重要。一幅油画的成功与失败,一幅素描的成功与失败都用不着大惊小怪。我对成功与失败同样深感兴趣。”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情景教学 下一篇:循序渐进,打开阅读的兴趣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