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日系企业的多元文化管理研究

时间:2022-06-30 01:29:56

在华日系企业的多元文化管理研究

摘要多元文化管理是要在共同的经济价值观的指引下超越文化间的差异和制约,通过拥有多样文化人才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不断地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式。为了研究不同文化环境下企业追求可持续竞争力的有效的经营方式,以在华日系企业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华日企并没有有效的实行多元文化管理。因此提出作为多元文化管理的第一步,培养多元文化管理者成为日系企业今后在华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 多元文化管理 在华日系企业 国际化经营

在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企业,特别是多国籍企业已经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大的市场开展经营活动。不同于上世纪,今天的全球化经济不再是单纯重视规模经济和经营效率的时代,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创新成为新的发展主题。怎样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取创新能力?本文认为追求多元文化的相乘效果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是,当仔细观察这些多国籍企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会发现因为异文化间不能有效的融合而被迫退出海外市场的多国籍企业不计其数。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多国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课题之一。

基于以上的问题意识,本文以在华日系企业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日系企业追求可持续竞争力的有效的经营方式。

一、多元文化世界与多元文化管理

(一)多元文化世界的到来

从1990年代开始,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世界正不断朝一体化,也就是国际化发展。一般说来世界的一体化或者说是国际化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以欧美的价值观和尺度来衡量世界,以欧美的标准来统一是世界的行为。其实世界的一体化的程度越深,发展越迅速,就越让世人注意到文化,价值观,生存方式,目标的不同。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得更为鲜明。青木(2003)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多样的文化,随着多样文化的不断地高度化,世界将变成一个国际化社会,也就是“多文化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多文化世界”与被广泛认识的国际化社会的概念有所不同。被广泛认识的国际化社会是一个追求统一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会使人和社会丧失个性和创造性,埋没了个人的作用。而多文化世界”不会夸大强调各自文化的作用,而是主张跨越文化的界限,相互尊重,在某种共通的认识下建筑和平共处的社会。

(二)多元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多元文化管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多种文化共存的欧洲逐渐得到重视。何谓多元文化管理。“多元文化管理就是指管理一个由多民族,多国籍,多语言,多文化成员构成的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行为”,这里的“文化”不是指人们用眼睛能看得见的文化,而是包含了人们价值观的各种属性。(马越・桑名,2010,p.3)。

Hofstede和Trompenaars在上世纪70年代先后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Hofstede认为国家作为人的集合体,其文化具有安定性。并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比较和分析了各国的文化特点,主张多国籍企业在不同文化的国家进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最终以“权力差别指数”“个人主义指数”“男性度指数”“不确定性回避指数”“长期志向/短期指向指数”等5个指数为基准提出了Hofstede模式。

Trompenaars继Hofstede之后在Hofsted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模式。Trompenaars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哪一种方法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受文化影响的,并提出了7要素对各国的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虽然Hofstede模式依旧影响着今天的研究者们,但是,对国家文化安定性的认识与现今社会的实际不完全吻合。现实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国籍企业不仅要和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M行交易,还要管理好企业内部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就像上述提到那样,以国家为单位区分国家文化的差别,并以此为基础决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和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作为新时代的多国籍企业,不应该刻意寻求文化上的差别并试图去消除这种差别,应该是勇敢的承认文化间的差别,尊重不同文化,重要的是融合不同文化,通过多元文化的接触来追求经济上的相乘效果,创造出更有效地企业管理活动和管理体系。

二、日系企业在华的国际化经营

(一)在华日系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日本企业以合并,合作,独资等多种投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迄今为止已有20000多家企业活跃在食品行业,运输机械,电子产业,化工产业等各个行业。虽然受到中日关系和2014年日元贬值的影响,日本对华投资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是根据国际协力银行自1993年以来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一直都是中国这个事实是不可动摇的。也就是说,多于日本企业来说,合理的调控在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经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董(2007年),周(2007年),园田(2001年)等从不同角度对在华日系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在进出海外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时,日本企业往往会把日本式的经营・生产体系原封不动或稍加调整带到海外市场。在华日系企业也不例外。

(二)对在华日系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评价

首先,我们说某个国家的企业经营资源是在该国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当这种经营资源得以生存并发挥作用的文化及社会土壤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能够顺利转移的资源,也会出现很难转移的资源。与欧美比,日本和中国都是亚洲国家并且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是就其社会风土,商业习惯,人们的价值观,工作观,交流方式,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等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例如很多的中国企业喜欢职务分工明确,责任范围清晰, M型的组织构造。但是作为日本型企业经营资源优势之一的,“模糊的职务分工”追求的是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合作,O型组织构造的企业比较多(林,1994)。在意思决定形式方面也存在不同。日本企业更倾向于成员间的协商共同制定和解决问题。而中国企业强调解决问题的速度,由上至下的意思决定方式更受青睐。这些行为上的差别无疑是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的不同。

所以说,在华日系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上获得可持续竞争力既不能把本国的经营资源,特别是本来就不易转移的经营资源(如人力资源管理)原封不动的转移到中国市场上,因为经营资源的优越性只有在它所适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不能为了“讨好”中国市场放弃已有的经营资源,一味追求经营方式的现地化,因为这样的话就会失去日系企业的比较优势。

换句话说,在华日系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即不该「固守己见也不该「入乡随俗 。而应该是超越民族间国家间形式上的表面上的文化差别,构建一个有着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认同的经营理念,能够迅速对应世界和地区的环境变化的经营战略,更重要的是尊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个性,差异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提倡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的组织文化。想建立这样的组织文化不单单是多雇些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员工,或者是多几个外国籍部长或社长。重要的是让这些拥有多样文化的人才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能通过合作不断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创新,最终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也就是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乘效果。

三、多元文化管理者的育成

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了同质经营的在华日系企业来说,在多元文化世界不断深化,文化的多样性不断被重视的今天,怎样才能充分的有效地利用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地推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通过合作实现革新,创造多元文化的相乘效果,最终获得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我们知道日系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它强有力的经营生产体系。而这些经营生产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无形经营资源是人力资源。要想使在华日本企业的即能有效地发挥日企经营资源的优越性,又能跨越文化障碍,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乘效果,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更多的培养多元文化管理者无疑是在华日系企业当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课题。

四、结语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企业进行有效地多元文化管理。而这里所指的多元文化管理不只是一味的调文化间的差异,而是要在共同的经济价值观的指引下超越文化间的差异和制约,通过拥有多样文化人才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不断地创新,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式。对照这种时代的需求通过本文的考察得知,在华日系企业并没有有效的实行多元文化管理,特别是在通过拥有多样文化背景人才间的知识转移和创造追求多元文化相乘效果这一点上。所以本文提出培养多元文化管理者是日系企业今后在华进行多元文化管理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林吉郎.文化インタフェ`ス管理.日本经济新闻社,1994.

[2]马越惠美子,桑名义晴.文化U婴问澜纾氦饯卫碚とg践. 白桃书房,2010.

[3]马越惠美子.文化U诱の展_.学文社,2000.

[4]董光哲.U淤Y源の国H移:日本型U淤Y源の中国への移の研究.文真堂,2007.

[5]园田茂人.日本企Iのアジアへ.有斐阁,2001.

[6]周宝玲.日系企Iが中国で成功するために:文化U婴直面するn}. 晃洋书房,2007.

[7]青木 保.多文化世界[M].岩波新,2003.

上一篇:浅议对供电企业的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