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成长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29 11:46:33

新课改下教师成长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8-0178-01

甘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化学教师来了许多新的要求,给化学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新课改下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校实际,我谈一些做法与思考和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1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工业、农业、医学、环境有许多联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教育观念与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以下一些做法:

1.1积极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新课改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甘肃省每年都有新课改培训,再加上我们是民族地区,还经常被派往广州,厦门,北京,陕西等地培训。发达地区的新课改进行的比较早,好多专家都很好的诠释了新课改的理念。尤其在广东暨南大学附中和陕师大,专家们对新课改的上课模式及方法使我们受益终生。省上给了我们增长知识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多思考,多体会。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想法与问题,做到把培训到的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积极用于教学实践中。

1.2与同行们集体备课聚集精华: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备课组长组织落实,并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备课时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集体备课时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做到“四个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综合练习。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

1.3从教学中获得充电机会:对于教师而言,自己到底专业过不过关,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是老师价值体现的第一阵地,而学生是这个阵地的坚守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多研究学生,多发现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学生层次比较好,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使其在化学上更好的发展,激发兴趣。而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调整思路,让其对化学感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生活态度。老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才能总结出更多方法,才能不断促进我们专业知识的成长。从而使自己更快更好的站稳讲台。

1.4做好互相听课的好习惯:教学活动一定要以实践为指导,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校化学老师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汇报课,过关课,老教师,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示范课,积极开展五课活动,然后评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探讨:今年我县又成立了一所高中,所选派的老师都是较为年轻的大学生,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在教学上有好多新颖的手段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教师要能够放下架子,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毕竟他们对新课改的理解也许会更多些。同时我们也要把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理念传递给他们,使年轻同志能够尽快地成长,从而站稳讲台。

2如何使专业更好成长得思考

甘肃新课改实施后,在同行中通常会一起一些议论,大家都会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思考:

2.1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些主动,少一些抱怨,有利于专业成长。同事们坐在一起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爱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最后会议不了了之。其实只有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2.2课堂教学与专业技术要并重:作为一线教师,不但要求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工作,真真做到每堂课都胸有成竹。

2.3经常性融入集体学习新课改: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一个人爱好与兴趣去看新课改的某一部分而忽略了集体的智慧,这样做既费时也费力。学到的东西还不够全面,只有大家一块学习,都分享自己学到的精华,才能够更全面的提高专业及对新课改的认识。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甘肃的新课改任重而道远,随着新课改的逐年深入,我们一线教师更应该放下架子,以学习者的姿态去探索,去研究,去总结。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地区的新课改不断成长,进步!

作者:于东 单位:积石中学

上一篇: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下一篇:建筑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