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性学习策略与思考

时间:2022-06-29 10:01:30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性学习策略与思考

摘 要: 体验是生命的活动、心灵的感受。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本文主要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初步分析了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然后根据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体验,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的体验,通过知识学习积累学生的体验,通过审美教学提升学生的体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对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性学习进行了策略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体验性学习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的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会各种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并综合利用各种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从新的学习方式中也可以看出:不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2.教育理论的启迪

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如学习光学,可以通过观察太阳、天空、日月星辰和镜子。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进一步主张:“必须将学生从自然的观察或经验所学习到的感觉和印象,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而能表现出来。”他认为教育的基础不在于书本的学习,而是实际的生活和体验。除此之外,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一句经典名言也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听了,就忘记了;我们看了,就记住了;我们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足以说明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因此,体验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真正学习。

3.从教中的感悟

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有很多东西要依靠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体验与感受教学就像瓶颈一样难以突破,一直困扰着我。近几年我先后听了一些来自实验区教师的优质课与观摩课,再加上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与新的理念,对体验性学习与教学有一种渐渐开朗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了感悟。

总之,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实施体验性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内化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更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与开放性是开展本学科体验性学习的特色与优势。下面我就体验性学习的特点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二、历史与社会学科体验性学习的特点

1.主体性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感受体验、认可与内化的过程,学生是感受内化的真正主体,因此体验性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和手操作才能完成,只有用学生的身体亲自经历,用学生的心灵感悟才能认可与内化。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性学习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会意性

感受与体验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更何况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并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述,只能靠学生在阅读、思考、观察、讨论、合作、尝试中体验与感受。

3.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不同,因此,对相同的内容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足以证明人与人不仅有不同的体验,而且有深度和广度的区别。体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开放性

既然体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在体验某一对象时应允许和鼓励不同的声音存在,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体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气氛。

5.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态度的树立与内化,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体验。社会与历史只有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社会课,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历史与社会学科体验性学习的实践

1.通过兴趣激发学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便会在其内心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极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一般而言,体验与兴趣成正比,兴趣越浓,体验越深刻,体验越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想要学生说“我要学、我想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要的一步是学生认可教师。一旦学生认可了教师,就认可了教师所教的课。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课程本身,而是缘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方法的呆板。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理念更新和方法灵活外,最主要的还是多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在想什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平等、理解、民主等人格魅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的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鲜活并充满现代气息。

如前不久,我在教学“一国两制”的内容之前,在课间发现很多学生在谈论大陆会不会攻的问题,从他们的言论中我得到了启发,何不在学习“一国两制”的内容时顺着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呢?灵感一来,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来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安排,而学生听到这个“命令”后如同炸了锅。经过两天的集思广益和选择,学生确定的课时标题是把“一国两制”换成了“大陆现在会武力吗?”,课时内容被设计成了一连串的四个话题:(1)说台湾与大陆的历史与社会联系;(2)说“”分子的言行;(3)说“”的实质;(4)说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

一次按照学生的兴趣思路设计的课堂,自始至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得以表达和满足,兴趣浓厚。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学习兴趣大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的体验也随之加深。

2.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的体验

体验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可以说任何体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学生学习时的烦恼、快乐、讨厌、认同、成功感都需要一定的情境,情境的设置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简约,综合性、知识性、系统性和远离学生的生活等特点,给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境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有很多的优势。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每节课都可以挖掘情境,每个突发事件、每个创新的回答或看法都可以成为我们教书育人的契机。课堂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身体语言,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用游戏演示,也可以用音乐。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把问题设置作为体验性学习的切入点。但是我设计问题不是为了完全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感受教材,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尝试回答、分享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更注重过程。

以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为例,我结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的事例,投影了奥巴马登长城的情境图片,并设置了以下问题:(1)图片中的人是谁?(2)他所处的位置是哪里?(3)他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实践证明,当这样的情境一出现,马上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以学习《改革开放的年代》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后投影出设计的题目:(1)1979年是一个春天,你能说说为什么是一个春天吗?(2)有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你们能说说这个老人是谁吗?(3)他画的一个圈又是指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除了解决问题外,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思维系统,在思考、讨论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深学生的自我感受。

3.通过知识学习积累学生的体验

学生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深浅,如果学生对该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体验,知识是体验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体验性学习的角度看,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显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概念、原则、特点、事实等方面,而隐性知识则体现在态度、个性、价值、习惯、信念等方面。一般而言,显性知识获得的方法较简单,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比较复杂。因为隐性知识是会意性的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有时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述,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取隐性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挖掘并让学生体验默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教学情景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形成一定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进而转化为教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显性知识为基础,以隐性知识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体验性教学。我们在学习历史与社会人物与历史与社会事件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的知识与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增长更多的知识,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课堂交流与讨论进一步加深完善学生的体验。

还以前面提到的学习“一国两制”这一课时为例,在学习时我便采用了这种方式。结果大出我的意料,原来认为学生不会找,或找不到有关资料,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大陆和台湾的历史联系为例,学生就搜集到了三国时期、隋唐时期、元代及明清时期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史实。以这些史实为依据,在课堂上小组成员踊跃发言,部分学生甚至谈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至于我准备的很多资料都没用上,最后我所做的只是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参差不齐,但充分地体现了丰富的个性,也让我感受到学生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4.通过审美教学提升学生的体验

审美是一种体验,而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审美教学就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审美因素,比如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技美,等等。通过审美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是内化学生优秀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古代史教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古代建筑、精美绝伦的雕塑、巧夺天工的工艺、令人叫绝的中国书法和古代绘画艺术,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体验到这些艺术美所蕴涵的更深层次的美。通过了解波澜壮观的阶级斗争,光彩照人的历史与社会杰出人物的言行,以及给社会带来巨大飞跃的科技与具有人格魅力的科学家,学生可以感受到那些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体验到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在最优秀的品质与伟大的人格魅力,体验到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的动力与趋势。

还以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例,在学生列举了他们自己所熟知的代表中华文化的事物之后,我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故宫、秦陵兵马俑、龙门石窟等一系列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物。视频上的画面和声音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审美冲击,从心灵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播放之后,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能感受体验到很多东西,同时我也觉察到学生还体验到很多自己表达不出的感受。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

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现在大力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社会考察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课题研究,旨在遵循与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真正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与经历,让学生在研究中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与学习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会学会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特产,以及社会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我们选择的一个课题是《家乡的霉干菜》,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调查、访问、考察查资料等,最后写了一篇《家乡的霉味在悄悄地改变》的研究报告,通过课堂展示与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多很多课本与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和能力,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深刻地感受与体验到家乡变化与家乡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的品质,并产生对家乡特色菜的忧患意识,提出了许多较好的建议。在了解家乡房子变化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很多有关房子的用料和结构等有关知识,而且感受到家乡巨大变化和产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乡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观察到许多与这种变化不太和谐的一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的美好愿望。

社会调查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使学生对所在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其它方面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其主要形式是参观、考察、调查访问、设计一些活动和参加社区活动等。

比如在学跃进和化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可采取调查访问的形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那一段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他们的调查、体验是零星的不全面的甚至不太正确的,但这些绝对不是课堂内所能达到的。在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教师可采用访问调查与查找资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有深刻的了解,而且会发现、感受到某些问题的存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闲置严重、耕地越来越少等,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原因,并与“三农”问题相结合,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学生将获得更深的体验。在学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收集过去用过的布票、油票、粮票等,并向爷爷奶奶了解当时的购物情况,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体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比如在学习雷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地方进行一些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次访问或采访活动,这些活动都极有利于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总之,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学习的目标,强调“主动、探索、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自我解读,自我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见解。只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关的各种资源,我们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性学习实践的体会

1.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应定位于“学生的服务者”这个角色,在应该如何服务、如何服务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学生的体验上做文章,成为学生兴趣的培养者、情景的设置者、活动的参与者、审美的引导者、知识的促进者。

(2)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有各自的审美特点和个性差异,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进行引导,以达到认可与内化,另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避免两极分化情况,鼓励所有的学生多发言、多体验。

(3)在体验性学习中,无论是设计问题、引导审美或走向社会都要注重开放性,把学生的不同层次的感受与体验放在首位。

(4)体验性学习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综合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创新求变的能力,甚至把偶发事件转化为课堂资源和情景的能力。

2.几点困惑

(1)体验性学习有三个水平目标:感受水平、认同水平和内化水平。在教学中感受和认同目标做起来相对容易,但内化目标有力不从心之感,比如让学生谈感受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同和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而有些学生因富有个性的观点很难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引导。我觉得在体验性学习中内化水平目标在短期内很难奏效,这与我的教学水平有极大关系。

(2)在体验性学习中,有深浅之别与快慢之分,特别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体验学习中,由于感受较深和反应较快的只是部分学生,有相当的学生由于反应慢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体验,只能充当配角或人云亦云,从而形成两极分化。尤其是农村学校,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

(3)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受诸多限制。在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和社会活动并不被学校和家长所广泛认可,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一朝一夕,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还处在单打独斗状态,而且只能在初一、初二年级中进行。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地域的限制,再加上学校怕出问题,教师组织一次社会考察活动难之又难,只能在某些方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解读(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上一篇:论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育 下一篇: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