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历程的思考

时间:2022-06-29 08:10:15

湖北省武汉市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历程的思考

摘 要:概述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食用菌起步至形成产业化的过程,总结成功的主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就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概述处理好建基地与创汇,产品质量与竞争能力,经营决策与信息,种菇与生态保护等4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化; 发展

作者简介:韩小平(1954-),高级工程师,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4-11

中图分类号 f 326.13 文献标志码 b

han xiaoping

1 发展历程

1.1 起步阶段 1978年,30户农民以棉籽壳为原料试种平菇,采用室内立体栽培的方法,投料2.0万kg,生产出鲜菇1.6万 kg。自此,棉籽壳栽培平菇的技术逐步推开。1979年种菇户150户,到1981年种菇户发展到550户,年产量32.0万kg。

1.2 发展阶段 随着生产的扩大,室内场地已不能满足栽培的需要。林间露地栽培、冬闲田栽培技术相继运用,带来平菇栽培面积不断攀升。1982年种菇700户,到1989年种菇户一跃至6 500户,年产量560.0万kg。

1.3 成熟阶段 1996年开始,建立了以徐古和潘塘两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2008年产菇2万t,产值突破亿元;同年,建立了凤凰镇香菇生产和加工基地,年产200 t,产值千万元。随后形成了以双孢菇、香菇为主,平菇、草菇、金针菇、木耳和银耳多品种共同生产的局面。同时,一支拥有500多人的农民运销大军和10多个国有、集体经销公司活跃在新洲区市场。产品行销全国多个省市,远销日本、东南亚。

2 成功经验

2.1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新洲区每年可供利用的农作物下脚料棉籽壳15万t,农作物桔杆稻草、麦草约35万t。还有大量的牛粪、猪粪和鸡粪等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区内农村有大量廉价,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这两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

2.2 采用新技术 先后采用室内立体装栽、林间套种、冬闲田塑料大棚栽培技术。特别是稻草大棚,标准菇房种植双孢菇技术的成功推广,为新洲区食用菌的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2.3 培养技术骨干 从福建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模式的同时,引进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传授食用菌栽培技艺,带出了一批乡土人才。区农工委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化专班,组织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搞食用菌品比试验,为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 发展对策

虽然新洲区食用菌生产走在武汉市的前列,但要保持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让“新洲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进一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交换和竞争,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3.1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关系 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食用菌生产的兴衰,品质好,竞争力就强。要增加新洲区食用菌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走院企联手之路。充分利用区内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科研力量,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含量;2)开发食用菌快餐食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3)规范食用菌种生产市场,把好菌种质量关;4)讲究包装,增加商品的耐储能力。

3.2 建基地与创汇的关系 从近几年新洲区双孢菇和香菇的生产情况看,年产量达3万t,但市内销量占80%以上,全国流通仅占15%,外销量不足5%。要积极争取出口权限,逐步把新洲区办成“深圳式”的菇类市场,做好既建基地,又创外汇的大文章。

3.3 经营决策与信息的关系 双孢菇和香菇属外向型经济产品,如果信息不灵,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以湖北省蔬菜技术协会网站现有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丰富完善价格行情、市场动态、良种介绍等板块,引进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系统、现代农业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农资溯源系统、农资调度系统等系统,构建产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服务信息化。

3.4 种菇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解决林一菇矛盾的办法是有计划地营造食用菌生产的专业林,这一举措是花了极大成本换来的铁律。其结论是“想致富,可种菇,要种菇,先种树”,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确保新洲区食用菌生产成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发展的绿色产业。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犬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下一篇:浅论基于光照样本合成的光照补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