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妄的时代阅读经典

时间:2022-06-29 07:30:31

在虚妄的时代阅读经典

苏鲁,山东日照人,生于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名作欣赏》杂志上旬刊副主编。

对于当前时代的种种弊病,有识之士早已愤慨不已了。在这个信奉“耕读传家”的古老的诗书国度,严肃的阅读正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与此相反,作为产业的图书市场却空前繁荣,这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反讽。

“读书”这个词的意义已经在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很多时候它成为各类考试的代名词,另一些时候它与考试无关,但殊途同归,读书的功利化趋势与择业、职场发展密切相连。而在很不起眼的意义上,读书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娱乐消遣还存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已经变得十分微弱,影视、网络与娱乐节目的高歌猛进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形态。根本上来看,精神生活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复存在,更准备地说,它已经被各种名号的成功学和娱乐消遣所吞噬和取代。那些具有古典意味的理想和追求,我们时代的伟力足以将它们连根拔起,然后扔到偏僻的泥坑里任其腐烂,现在则只能在矫情的咖啡馆里被缅怀了。这个时代终将载入史册,而我们为此将向后人报以愧疚。这是一个被消费和娱乐主导的时代,一个丧失自我、人性堕落、全民狂热的时代,一个生活形态瞬息万变而生命经验无比匮乏的时代,一个个体生活被时代潮流所彻底裹挟、异化而无比虚妄的泡沫化时代,一个切断了我们民族读书传统而不读书的时代。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而在不读书的时代,人们的面目将会多么刻板、惨淡而猥琐。生命本应是独特的、饱满的,相应地,一个人的面孔往往能让我们辨识出他的生命经验所抵达的深度。个性化面孔的丧失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这当然不是指五官的形状和搭配,而是说,人们的面孔已经不再具有独特的生机。四目相望,你在那眸子后面看不到丰沛的雨水、浩渺的湖海、灵动的溪流,那源自生命的摄人心魄的力量不见了。那眸子后面只有干枯的河床、沙漠化了的土地,湿润而丰郁的生命景观消失了,置身其间,了无生趣。在这个意义上,这是张扬个性但更是没有个性的时代,缺乏了生命经验的滋养,人们的角色只会越来越类型化、雷同化,所谓个性,无非是一张白色的或者黑色的或者杂色的面具而已。

在以消费和娱乐为导向的时代风尚下面,在将读书驱逐出日常生活之后,是生命经验的严重匮乏。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然也会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混得风生水起的人通常对酒桌上的那一套了如指掌,做领导的不会不清楚在会议上该怎样发言讲话,养狗的人时间长了也便熟悉了狗的某种举动表达着怎样的欲求。这些经验因人而异,是生活经历直接产生的,但尚未触及到生命经验的层面。我们对“生命”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却经常忽略了它最基本的意义。“生命”首先意味着有生有死,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生命会结束、死亡会到来,也很少想到意外无时无处不在,事实上,“求一好死”的寿终正寝非常困难。生命经验是将生命置于生死的背景下,对个体的处境和生存的意义不断加以审视和反思,它要求与现实生活、社会风尚保持一定的距离,它探索自我和生存的各种可能性。而一个生命经验严重匮乏的时代,必将是虚妄的时代,必将是狂欢结束、众人作鸟兽散而满地狼藉的时代。

生活无疑是重要的,但比生活更重要的是认识自我。有一天你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这张面孔无比陌生,突然觉得这个人的一切与你无关,有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在幽暗的心灵深处若隐若现,你觉得几十年的生命被镜子中那个陌生的人所掠夺,那将会如何?《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某个电视公司拍摄的一部戏,楚门自然觉得生活很现实,然而他的生活却是彻头彻尾的一场虚构。对于我们来说,不也正如此吗?是社会形态和社会风尚安排、虚构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无不是按照某个剧本在演出,一个漏洞百出的剧本,一场令人心酸的演出。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阅读一部经典能够让你从现实的生活中暂时抽身而出。所谓当局者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是身不由己,多是习惯成自然,吃喝拉撒日复一日。我们很难发现生活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通常只能作出情绪化的、机械化的反应,偶尔的诧异和困惑也往往瞬间被淹没在繁杂的事务中。而沉潜到一部经典中,在作品所营造的生活世界中将我们的感受、情绪和思维重新唤醒,我们会以陌生的、新奇的眼光重新审视现实生活,进而发现自己错失了许多东西乃至陷入了某种误区。当然,为了从日常生活中暂时脱身,你也可以选择去看一部电影,或者去旅游度假,但前者往往只会滋养和强化我们已经身陷其中的某些心态,而后者也多是暂时加以缓解。要想真正地暂时离开自己,阅读经典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经典从不直接干预社会发展,但一个热爱阅读、捍卫经典的民族,总能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社会生活的恶化和堕落。而将经典视为自己生命之一的部分个体,则总能看清现实的社会形态、社会风尚的弊端,总能与社会的异化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总能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生命经验。自我虽然是社会的产物,但是被经典所浸淫过的自我具备了反观的能力和开放的品质,在向存在世界无限敞开的意义上,他更为自由并担当起生命的重量,也就是说,他更接近于人而非物。在这个意义上,人应该首先成为人并认识自我,否则,他的一生无论获得怎样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将是可疑的,他仅仅是社会形态、社会风尚虚构的电视剧中的一个角色。说到底,他并没有作为人、作为主格的“我”生活过,他彻头彻尾的就是虚无。

生活需要继续,但这个时代无比虚妄,而阅读经典是我们可能的一条自我拯救之路。

上一篇:与时事结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下一篇:我与动漫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