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物用量100例观察

时间:2022-06-29 09:07:00

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物用量100例观察

摘要:目的:就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物用量100例进行观察。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全麻剖腹探查手术患者,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根据肌松监测状况,为了维持肌松,应该适当地加入丙泊酚+静注维库溴铵,使CSI值维持在50±5。B组患者同样泵入丙泊酚吸入,按照患儿的麻醉深度、麻醉医生经验来调整其浓度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结论:在全麻手术中应用麻醉深度指数(CSI)进行监护,能够提高全麻的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全身麻醉;麻醉深度指数;麻醉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100例全麻剖腹探查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40.23岁,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20岁,男42例,女58例,全部都是在施气管内插管的,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排除恶病质、过度肥胖、脑电图异常的患者。A组:平均手术时间(133.80±61.90)min,平均年龄(59.25±12.42)岁;B组:平均手术时间(124.25±57.13)min,平均年龄(56.05±14.37)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年龄都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1.2 麻醉方法

手术之前30min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肌松、心电图、麻醉深度指数、血氧饱和度、脉搏进行常规监测,开放静脉通道,麻醉采用1mg/kg罗库溴铵+2mg/kg丙泊酚+1μg/kg瑞芬太尼+0.05mg/kg咪达唑仑联合诱导气管插管,潮气量8~10ml/kg, 呼吸频率12~20次/分,呼吸机维持机械通气。

A组患者根据肌松监测状况,为了维持肌松,应该适当地加入丙泊酚+静注维库溴铵,使CSI值维持在50±5。B组患者同样泵入丙泊酚吸入,按照患儿的麻醉深度、麻醉医生经验来调整其浓度和速度。为了维持肌松,应该适当地加入丙泊酚+维库溴铵。临近手术结束的时候,就逐步减低浓度,直至停止静脉给药。手术结束后的拔管指征为:患者可以按指令举臂、能自主应答、神志清楚、潮气量>6ml/kg、吞咽反射恢复、可恢复自主呼吸。

1.3观察项目

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肌松、心电图、麻醉深度指数、血氧饱和度、脉搏进行常规监测,采用UP-8000C麻醉深度监测仪+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来监测CSI。CSI值40分以下为深麻醉状态,60~40分为手术麻醉范围,80~60分为镇定状态或轻度麻醉,90~80分为嗜睡状态、100~90分为意识清楚。

A组UP-8000C 监护仪主、子机监测视频同时显示,可随时监测CSI,B组关闭主机显示屏,采用双盲监测CSI数据,监测记录出手术室(T6)、拔管前(T5)、强烈手术刺激时(T4)、术前10min(T0)、手术开始时(T3)、插管后3min(T2)、插管前1min(T1)等各时点的CSI、SPO?2、DBP、HR、SBP值,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状态、苏醒时间。

2结果

上表为应用后两组各个时点的比较,T0代表术前10min、T1代表插管前1min、T2代表插管后3min、T3代表手术开始时、T4代表强烈手术刺激时、T5代表拔管前、T6代表出手术室。其中应用的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时药量有差别,但未作详细记录,拟下步研究再做比较,两组苏醒时间也有差异。

3讨论

既往麻醉医师常把如血流动力学、呼吸、肌肉和神经活动等一些经验性的、简単的、非特异的指标,作为调整麻醉用药的依据,但从目前的麻醉学发展来看,这些指标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过程和程度以及剖腹探查手术对于麻醉深度的需要。既往常用麻醉深度判断方法与标准是根据脑电活动的变化与物作用之间的变化规律得到,具有相当的限制范围。

本观察与某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将麻醉深度指数监护仪应用于全身麻醉,A组是根据CSI值的变化进行麻醉维持,适当的调整麻醉深度,该组患者血压、心率平稳,用药量相对减少,且苏醒较快。切皮、探查时刺激较强,根据CSI值加深麻醉,手术结束前依CSI值及早减少镇静药或停用,利于患者清醒和恢复。

参考文献

[1] 杨浩波,郭曲练. 异氟醚-异丙酚吸静复合全麻下麻醉深度和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34(14):120-123.

[2] 王晓宁,张丽红,何东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28(07):110-113.

[3] 杨浩波,郭曲练.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静吸复合全麻时的麻醉深度[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31(01):121-124.

[4] 罗君生,张琳,徐公元,翟利平.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婴幼儿腹腔镜的麻醉体会[J]. 临床医学工程. 2010,37(12):134-136.

[5] 王世端. 麻醉深度监测与全麻管理[J]. 齐鲁医学杂志. 2006,42(03):190-193.

上一篇:观察消食散治疗小儿消化不良68例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门脉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285例临床分析